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现象千姿百态.在当前消费型社会,人们在购买、使用商品中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消费偏好构成了消费文化;各种精心构思的品牌标志、包装、品牌的内涵及延伸形成品牌文化;互联网上社区、论坛、即时聊天、博客、播客等成为成千上万人的精神后花园,层出不穷的网络产品和网络现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要特征,成为一种文化品牌,自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品位和效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文章分析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状况,总结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着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文化发展与公司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人才流动强影响文化传承的问题。最后结合企业文化和保险行业的相关知识提出相关建议,如发挥公司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形成制度文化、积极改善文化与品牌建设环境、多渠道发扬企业文化等。  相似文献   

3.
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买房、购车等大宗消费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将“闲钱”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能力,就会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口红效应”。中共十七大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在提升文化的“口红效应”。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品牌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企业生存发展的业态支撑点和价值诉求。文化品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企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为了深刻洞察湖南省文化产业品牌的现状及发展面临的问题,培育更多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2014年3至7月,南华大学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课题组在湖南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并赴昆明、杭州、上海等地考察,积极探索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对湖南文化产业品牌现状的分析研究,本课题组提出了四大战略: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培养品牌创意人才;塑造网络文化产业新品牌;实施精品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5.
范志勇 《活力》2006,(4):29-30
在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物质生活和高格调的精神生活的今天,知识消费、文化消费、体验消费成为热门的话题。各种产品顶着令人眩目的品牌桂冠正以澎湃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渗入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市场竞争白热化,其实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谁抢占了市场品牌文化的滩头。谁就能昂首走到竞争大舞台上领奖。戴上终端市场授予的最荣耀的桂冠。  相似文献   

6.
左岸 《企业文化》2006,(1):50-54
人们的品牌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企业品牌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品牌文化的差异化,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区隔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渗入到企业、社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全新的品牌传播正在形成,如何让品牌在网络传播中既充分整合传统品牌传播的优势,又发挥网络本身的交互性、快捷性、全球性等优点,进而有效地选择传播策略为品牌的建设服务,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品牌是一种文化空间,消费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人们的品牌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企业品牌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品牌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区隔和竞争力。文章将从分析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入手分析并指出了品牌竞争的实质其实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商品社会的发展,消费需求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日趋“短暂”,富裕而忙碌的人们逐渐表现现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需求,开始由重视功能利益的传统营销逐渐转向关注思维认同的人文营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关系营销研究,引起了营销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关系营销中的文化交融,更是希望通过文化的媒介作用让人产生好感,以建立一个较为广泛的社会关联,形成更加强有力的品牌关系。因此,探寻在建构新型关系营销中,彰显消费文化魅力,加速异质文化交融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应正视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也迅速增加,特别是对外文化需求急剧增长。虽然我国已经和美国、日本、英国及法国一起,成为世界文化贸易五强,但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很不均衡,既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也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弱国,因为逆差严重。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庞芳 《价值工程》2011,30(9):161-161
品牌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品牌中的凝结,是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是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高度融合,是指品牌经营中的一切文化现象。现就其企业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品牌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品牌文化是构成品牌的核心,主要提供给消费者一种归属感。目前在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新消费意识"正逐渐向精神层面靠拢。所以在新消费时代下,企业应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制定以文化因素为核心的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不断提升企业品牌文化,以期在更好应对消费者需求改变的同时,取得其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营者》2006,(4):50-61
21世纪的今天,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品牌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流,人们消费的所有主流商品都是由品牌组成的,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高贵的无形资产。在商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糟糕商业环境下,我们顾客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花在消费的犹豫上,我们顾客需要很畅然的做出某项购买决定,因此我们已经离不开品牌而独立生活。这就是品牌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变革,这就是品牌的影响。品牌影响力已成为左右顾客选择商品的重要因素。[编按]  相似文献   

14.
用文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已进入文化制胜时代,用企业文化打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最佳选择。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它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技术、管理和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合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企业的胜败存亡,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特点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侧重于技术,有的侧重于产品,有的侧重于资源,而企业文化则是共同的至关重要的内容。现在,企业之间已经从产品竞争、品牌竞争,步入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时,中国的企业改革将面临着知识文化时代的挑战和压力。 知识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知识文化价值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如今,人们对文化和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大,品味越来越高,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各种文化信息所创造的经济要求,是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刺激因素。各种产业日趋成为具有高度文化性质的产业,人们的消费性质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而且讲究消费个性化、感性消费舒适消费、追求产品美观可视性等新消费趋势无不与知识文化信息紧密相关。 其次,知识文化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  相似文献   

16.
在红豆,文化与品牌,文化与企业已经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它们形成强大的文化张力,使红豆裂变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文化的繁荣与特色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实力与产业特点。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又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经济越发展,文化的作用就越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知识经济向我们逼近的时代,文化的特色与发展对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作用就更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摆脱了短缺的困扰,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需求转向心理和精神方面。即使在物质消费上,也从对使用价值的关注,转向对观念价值(如时尚、品味、品牌等)的重视。于  相似文献   

18.
<正>把文化引入企业营销之中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新思维,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选购商品进行消费时,追求的不止是物质需求,还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而,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多样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企业要想站稳市场、赢得消费者,就必须从深层次上了解消费群体的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审美心理及消费习惯。不仅在国内营销时,企业要注重消费群体的文化心理需求,在跨地区、跨国家经营销售时更要注重目标市场的当地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9.
韩春燕 《活力》2011,(1):89-89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与电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由此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则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丰辉 《活力》2009,(1):69-69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与电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由此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则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