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绍兴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94--2006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77,第二产业为0.21,第三产业为0.26。绍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变动的特点与绍兴集群经济发达的特点密切相关。绍兴集群经济演进及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对扩大就业的启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把青年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创业扶助的瞄准点;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弥补经济增速下滑的失业损失;发挥政府职能,降低自然失业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说 ,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然而 ,从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看 ,二者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 ,这主要根源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利于就业。因此 ,应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模式 ,以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政策制定者们常常认为,创建更多新公司将改变经济萧条的地区,促进创新,创造就业。这种看法令人质疑,因为新建公司不具创新能力,创造不了多少就业机会,也生产不了多少财富。通过创业获得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不是一种数字游戏,它是要鼓励高品质、高增长公司的形成。政策制定者应停止资助典型新公司的创建,把重点放在有增长潜力的公司上。虽然政府官员不能“挑选赢家”,他们还是能够甄别出无力创造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建公司。通过减少对这些低能力公司的创建激励,政策制定者们能够改善新生企业的平均绩效。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都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是正向相关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章以辽宁省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得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违背了"奥肯定律",并考察经济增长没有创造就业增长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李红松 《财经研究》2003,29(4):23-27,66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冰  黄雄 《经济视角》2006,(8):61-63
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正常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的GDP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同步的,尤其是在普遍失业的情况下,投资的拉动、GDP的增长总能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GDP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GDP增长的就业弹性(下文简称就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就业不仅是生存手段,也是人们融入社会的手段。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本文就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此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下岗和失业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出发,对“创造”就业机会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美国经济“二元化”与“奥肯定律”的困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美国经济的恢复并没有走上如奥肯定律所预示的轨迹,而是陷入高失业经济增长的泥潭,这标志奥肯定律已经陷入了某种困局。而出现奥肯困局本质原因是在于美国经济二元化的趋势,导致其就业经济与GDP创造经济的相分离。本文构造了一个分部门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模型,揭示由于劳动力吸收能力以及GDP创造能力在虚拟经济部门和低端服务部门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弱化,该不对称性随着经济虚拟化和去工业化而得到不断强化。利用1950-2009年美国的总体和分部门数据就GDP和就业创造的非同步性及二者的不对称及其后果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忽视由经济二元化引起的奥肯定律已经弱化事实的经济恢复政策,只能使得美国走上高失业型经济增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就业发生巨大变化。但围绕就业弹性这一指标,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文章重新梳理了我国就业弹性的历史变化,并对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解析,最后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模型,对分析当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情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数量多,每年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人员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每年因产出增加而创造的工作岗位与每年所需安置的劳动力数量相比显得有些僧多粥少。特别是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龚玉泉、袁志刚,2002),GDP就业弹性基本上是不断下降趋势,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如何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就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针对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尽管吉林省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吉林省的就业压力却越来越严重。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经济增长没有创造就业增长的原因,并提出未来吉林省调整结构、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就业弹性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或失业下降率)。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通常是一致的(萧条期间的两者负增长可看作是一种反证),奥肯定律是这一规律的理论概括,根据该定律,当GDP没有达到“潜在的产出额”时,经济增长率每上升1%,失业率下降0.5%。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的矛盾出发,分析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就业弹性上升的原因,提出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拉动就业增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常进雄 《财经研究》2005,31(5):29-39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增长目标优先、就业目标滞后,导致就业增长日趋缓慢;二是数量目标优先、质量目标滞后,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能力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7.
在通常的经济分析中 ,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因此 ,我们也从 GDP开始 ,评估河北省经济增长统计数据的质量 ,并就各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近年来 ,由于经济增长的偏差 ,而使全省经济总量 (GDP)出现数十亿元的“水分”;三次产业中 ,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悖常规。一、可比价 GDP的测算对可比价 GDP的测算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方法 1:基于 GDP增长测算方法此法以某年为基期 ,根据可比价 GDP增长率直接测算可比价的 GDP。本文以 1995年为基期 ,设GDPt为 t年按 1995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FDI对浙江省经济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来分析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在第一部分从计算GDP对FDI的弹性入手,再进行线性回归来验证FDI对GDP的影响,然后再计算FDI对进出口额的影响,考虑FDI累计额对进口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之下,民族地区出现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式,即民族产业集群.本文认为,云南民族地区已进入产业集群的初步阶段,但具有集群程度低和生产网络不紧密的现状,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性、民族互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提出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产业集群又为民族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完善民族地区的市场体系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由此揭示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经济增长和河北财政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财政收入与GDP总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且河北财政总收入对GDP增长的弹性波动较大;分析了影响河北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可税GDP的增加和比重的增大及非税收入增长快;提出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县域经济、创新财税管理机制等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