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证券基金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内外部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尤其是有关激励机制的设计运行方面的问题,以致出现了一些有关基金经理人"自我激励"的问题,这对我国基金行业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本文在此背景下,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有关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的一些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资产定价理论中的多因素模型框架下,引入基金评价理论,分析基金经理人的性别、教育背景以及基金经理人团队的稳定性对基金收益率的影响得出:男性对基金收益率贡献会比女性的大;而在个人的教育背景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将对收益率越有益;此外,基金管理团队稳定性越高会对基金收益率越有利。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以2014年至2018年WIND的相关季度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银行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声誉是银行的生命线。论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征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国外管理银行声誉风险的主要做法,并就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能力,从完善风控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和提高应对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企银行声誉危机是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发生质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危及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声誉危机管理既具有商业银行一般危机管理的共性做法,同时,由于声誉风险又具有不同于其它风险或其它引起商业银行危机的特征。因此,必须结合商业银行声誉危机管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声誉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存在待遇偏低、内部争权夺利现象严重和内部约束机制软化等问题,通过引入自然状态变量来构造声誉模型,突出随机变量因素在评定和考核经营者绩效的作用,分析了声誉机制在完善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中的功能,并就相关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在给公众带来普惠金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给现有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和创新性等特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监管体系的低效和不足。声誉机制是为关心长期利益的参与人提供的一种隐性激励,用以保证其短期选择的承诺,因此,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博弈主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KMRW声誉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动态博弈模型,揭示声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最后,基于声誉视角进行了监管机制的设计,并针对如何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关于关系营销的建议,商业银行对客户实施关系营销有效的深度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声誉模型可以为商业银行有效实施关系营销策略提供支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应该选择“合作策略”彰显良好声誉,选择具有良好声誉的客户合作,并着力发展优质的忠诚客户。  相似文献   

8.
姜楠  希莫 《征信》2014,32(11)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9.
《会计师》2016,(2)
声誉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是企业获得生存及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企业声誉资产的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强化企业竞争力、增加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最严重的银行声誉风险危机.基于此,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自身都加强了对声誉风险的研究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论述了诱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实现有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强化声誉风险及其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实施声誉风险预控和声誉危机处理计划、进行全面的声誉危机公关以及总结经验教训、重建银行形象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声誉是一项战略性无形资产,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这样就可能对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控制与约束作用。将企业声誉效应机制全面引入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不仅拓展了企业声誉理论应用领域,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为治理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解决市场失灵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揭示了声誉作为一种隐性契约对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理。在隐性契约治理理论的思想基础上,将企业声誉效应作为外源变量,分别构建企业声誉对融资过程中两种类型的机会主义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约束模型,从而阐释企业声誉效应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私营企业一直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短缺,职业经理人聘用的窘迫现象也随之凸显出来。私营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但现实中真正聘用职业经理人的私营企业为数并不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使得研究私营企业中职业经理人面临的困境成为必需。本文即对私营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促进中国私营企业的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已经遍及全球,08年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的各个国家,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冲击,为何会出现次级债危机,次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又有何关联,本文将以经济中的房产经济为例,来剖析次贷危机以及次级债危机的形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广宇 《中国外资》2012,(22):163-164,166
金融危机后,金融业整体包括保险业都陷入了信任危机,声誉风险管理孕育而生。对于这种新型风险管理,各大保险公司都保持了足够的重视程度。如何做好声誉风险管理?我国本土保险公司进行声誉风险管理有哪些优劣势?又有哪些机会和威胁?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管理中的SWOT模型分析我国本土保险公司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优势劣势以及威胁和机会,并在此基础上给我国本土保险公司进行声誉风险管理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别斯明  茶娜 《中国外资》2011,(12):245+249-245,249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已经遍及全球,08年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的各个国家,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冲击,为何会出现次级债危机,次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又有何关联,本文将以经济中的房产经济为例,来剖析次贷危机以及次级债危机的形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私营企业一直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短缺,职业经理人聘用的窘迫现象也随之凸显出来。私营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但现实中真正聘用职业经理人的私营企业为数并不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使得研究私营企业中职业经理人面临的困境成为必需。本文即对私营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促进中国私营企业的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资信评级制度声誉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强 《新金融》2004,(12):27-29
资信评级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完善资信评级机构的声誉体系,提高投资者的认同度。本文通过一个博弈模型分析了资信评级制度内在的微观机制及其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资信评级制度声誉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崔亚  谢志刚 《保险研究》2014,(7):101-10
保险行业的声誉风险与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互为因果,而前者是更加重要和紧迫的议题,因为声誉乃整个保险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保险行业的声誉风险,是由行业内部的所有参与者和利益相关方共同营造的,因此需要站在全行业的高度,研究如何对其进行管控,从而提升和维护行业形象。本文从界定保险行业声誉风险的内涵出发,通过识别和分析保险行业声誉风险的主要导因及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认为应将保险行业声誉风险视为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一种情形,通过行业治理方式进行管控,并提出了两条管控原则和相应的管控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农户联保制度是一种将农户置于特定还款博弈机制中的贷款制度。在对这种机制进行分析时,只有结合农村的特殊社会结构对联保制度进行分析,才能揭示联保制度的作用机理。文章试图在声誉模型的基础上对联保制度进行分析,找出在我国农村特定社会结构下影响农户还款积极性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农户还款积极性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动向有了新发展.本文在分析主权财富基金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最新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作为一家"先天不足"的机构投资者,中投公司应该借鉴全球著名主权财富基金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