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善与提升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发展民生科技既是和谐农村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文章认为,当前各级政府要采取行动与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来支撑与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统筹城乡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局出发,研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推动农村民生建设水平提升、城乡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科技支撑农村民生改善的基础条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研究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当强调科技创新及应用,将公共资源优先投入到人的全面发展。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目标,发挥科技支撑统筹城乡的积极作用,其重点是管理数字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服务配套化。  相似文献   

3.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民生科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5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  相似文献   

4.
唐凯娥 《改革与战略》2012,28(6):127-130
民生问题事关全局,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集民力。工业必须走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既为民生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又为民生维护宜居的生态环境。文章系统研究了民生工业的现实意义与基本内涵,探讨了民生工业的实现路径与支撑条件,提出了发展民生工业的建议,为民生工业研究与发展做出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姚曦  马蓉 《中国经贸》2012,(4):56-56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对于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把重民生、促和谐作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6.
赵娟 《改革与开放》2013,(10):114+116
民生问题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取得了民生建设方面的成就,而且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新一届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关注民生建设,并且提出"中国梦"的新理念,"中国梦"的构建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政     
关注民生新政,就是关注民生的幸福,民族的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人民当家做主,在于民主与法治,在于去旧布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事业是指为确保社会团结、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民生改善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制约民生改善的现状,必须以改善民生为本,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树立民生保障水平也是软环境的理念,是实现辽宁经济发展稳中求快的关键;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又要重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要创造安逸、方便、快捷的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要建立"劳动不仅光荣亦能致富"的社会机制,让劳动者通过个人辛勤劳动而获得幸福生活的梦想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民生是和谐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也提出了全面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见,新时代的民生改善将不再是一部分人也不再是某一个方面,而是要惠及全体国民,要让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雄瑞 《中国西部》2011,(5):58-63
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民生举措,让亿万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关注民生新政,就是关注民生的幸福,民族的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人民当家做主,在于民主与法治,在于去旧布新、兴利除弊、革新体制、开创新政,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张道航 《北方经济》2008,(11):13-15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民生是和谐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也提出了全面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此,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公平,这是民生之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民生之本;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这是民生之源;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民生之安全网。  相似文献   

15.
民生科技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民生科技.有利于实现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天津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对天津民生科技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总结分析,为新形势下走出一条具有天津特点的民生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路径:以改善民生为基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与此同时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相应增加,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相比较,我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方面的支出仍然偏少。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压缩的公共服务支出和减少竞争性领域投资后增加的财政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民生领域,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7.
保障和实现民生幸福的制度体系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也是民生幸福得以实现的政治保障。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的制度体系建设,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还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相关学科发展中,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秦泽念 《重庆与世界》2014,(2):29-31,45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区县一级党委政府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积极实践,但也还存在保障水平不高、顶层设计不善、部门协同不力、社会参与不够等突出问题.从重庆九龙坡区的实践来看,我国区县党委政府要深入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践,必须坚持系统抓好经济发展、提升战略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强化科学统筹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荣  张芸 《发展》2014,(4):66-67
民生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也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民生是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民生保驾护航,民生保障法治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劳动权、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民生的关键和核心。虽然我国民生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民生保障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加强法治建设、夯实民生保障的法治根基,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0.
周慧 《改革与开放》2011,(8):123-123
举国瞩目的两会广泛发扬民主,施以总理网络问政和代表参政议政等民主形式,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使民生这座大厦在民主的基石上愈加坚实,也日益显现出民主与民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