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汜胜之书》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农书,作者汜胜之,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时人。据《晋书·食货志》载:晋元帝诏书曰:"昔汉遣轻车使者汜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逐穰",后升御史。正是汜胜之"督三辅种麦"的实践经验,他才写出《汜胜之书》而闻名于后世。《汜胜之书》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农书,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书的第一个高峰。它总结了两千多年前,关中地区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经验。此书作为农书,对农业技术的重视与强调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是米(粟)、黍、稗、大豆、小豆、宿麦(小麦)、旋麦(春小麦…  相似文献   

2.
西汉 汜胜之(级汜胜) 西汉农学家。成汉帝(前32~前7年在位)时为议郎,后官黄门侍郎。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今陕西关中平原)提倡种麦,获得丰收,后升为御史,在京城附近指导农业生产。至于生年、卒年、籍贯都没有可信的史料供作参证。他以所传农学名著《汜胜之书》闻名于当时及后世。《汉书艺文志》所载九种农家书,除了《神农》、《野老》指明是六国的书以外,其余七种中四种失传,所余三种中的《汜胜之书》在北宋初似乎还存有原书,后来也不见了。目前仅靠《齐民要术》等几部书的引文,保存了零星片断。据记载《汜胜之书》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胜之书》的某些词语作了进一步的校释和讨论,指出:"和土"是通过土壤耕作等措施达到土壤刚柔适中的理想状态,"耕之本"是耕作栽培的总原则,并非单指土壤耕作而言;《胜之书》明确反对春耕的"早耕","慎无旱耕"应校改为"慎无早耕";《四民月令》所引耕作资料证明《胜之书》对秋耕的淡薄;习称的"溲种",从其渊源和与原始施肥的关系看,应称之为"粪种";书中"尹择"当系《尹都尉书》的作者,尹氏粪种法系神农法的发展;"豆有膏"反映了古人对大小豆根瘤肥地作用的认识。这些考证有助于加深对汉代农学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有关甲骨文引用材料的两则辨误沈志忠(一)郭旭东先生的《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一文对歧义颇多的“稻”字从甲骨文材料、文献记载等方面,结合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将甲骨文旧释为“黍”字的“”字释为“稻”字。文...  相似文献   

5.
《马首农言》一书对养猪的记述并不算多。只讲了三句话,共64个字,但言简义赅、高度概括、令人深省。本文作者遵照“古为今用”的方针。提出了当今我国北方农村养猪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着重讨论了:一、关于“牢”的问题;二、关于“坎”的问题;三,关于猪的“恶燥”问题。本文不仅对《马首农言》一书的历史价值作了具体、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马首农言》一书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农史小札     
农史小札游修龄(浙江农业大学农史室)一、说泥和土王云森教授著《中国古代土壤科学》一书中,对古代的“土”和“壤”两个字的含义,作了明白清楚的区分,并对中国古代土壤科学的内容展开详细论述。笔者注意到书中对古代汉字中与水稻关系密切的“泥”字,一直未有提及。...  相似文献   

7.
一、《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学专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宝贵的农学文献之一(农业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后魏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南)人,曾任高阳太守,经营过牧业。该书编纂成书于公元六世纪30-40年间(533-544)。引用《诗经》、《周礼》、《尔雅》、《管子》、《吕氏春秋》、《汜胜之书》、《四月民令》、《广志》等先秦至魏晋古籍100余种,农谚20余条,亦有询访老农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资料。全书11万多字,共十卷,九十二篇。所记述反映的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以山东地区为中心。贾氏除原籍山东外,还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迹遍布黄河中下游。所论涉及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具、牧畜、兽医、食物加工、蔬菜、果树、茶竹木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经验。书中所载旱农地区的耕作和谷物栽培方法、梨树提早结果的稼接技术、树苗的繁殖方法、家禽家畜的去势肥育技术、以及多种农产品加工的经验等都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书中《杂说》、《货殖篇》为后人掺入。本书北宋于禧四年(1020)初刻。今见最早刻本为日本高山寺所藏北宋崇文院刻本,只残存五、八两卷。国内通行的《四部丛刊》本为影印明抄本。1956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今人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1998年8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管义达译注《齐民要术今译》(2003年,内部刊印)等。从明代以来,共刊行20余种。  相似文献   

8.
“筻”字是什么意思?请先看看三种重要工具书是怎么说的。《辞海》:“筻:筻口,地名。在湖南省。”《汉语大词典》:“筻:用于地名:筻口,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境。”《汉语大字典》:“筻。筻口,地名。在湖南省岳刚县。”可以看出,这三种工具书都没有回答“筻”字的意思,只是对地名“筻口”作了地理位置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五谷”之说我国的粮食,古代有“五谷”之说。“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记叙一位肩负耕田农具的老者回答孔丘*孔子*弟子子路的问话时所说的/五谷一究竟是指那五种粮食呢?历史上的说法并不?致?一种说法是指蚕、稷、寂、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古人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并于粮食类?战国时代的名著言口氏春秋》里的《审时*篇,提到栽种禾、黍、稻、麻、寂、麦八八种粮食。后来麻…  相似文献   

10.
《齐民要术》札记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绪良 《中国农史》2003,22(4):38-40
本文讨论《齐民要术》三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别”字放在名词之后表“每”,较早见于本书,可补《汉语大词典》之缺。有学者讨论“枨”字源流,漏列“掌”字,此字见于本书,可补遗缺。“伤”字放在形容词之前形容程度深,《汉语大词典》举例为唐宋,本书用例可将此字产生的时间提前至南北朝。  相似文献   

11.
区种法又称区田法,是我国西汉成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一种旱地耕作法,它代表了秦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农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亩收百斛”的高产指标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许多专家、学者多方探讨。但以往大都注意了增产的土地因素,然而分岐甚大;而对增产的宇宙因素却很少有人涉足。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撰拙文,以示对“亩收百斛”之管见。一、区种法的田间布置《氾胜之书》说:“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坂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而为之。”可见,区种法不一定用好地,凡荒山、丘陵、坡地都可做区田,以粪为主,充分发挥地力的作用。因其原理是把大块土地分成许多小区,故名区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刊有曾雄生的“‘却走马以粪’解”一文,对《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上游修龄的“释‘却走马以粪’及其他”一文释“粪”是“番(播)的假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以粪”即施肥,指“就是让马去肥田”,并举了一系列理由。本文对曾文的“施肥说”表示异议,开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种芋法的技术演进及其对现代农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古代主要古农书为研究材料 ,详细论证了种芋法的渊源、历代传承关系、技术演进的脉络 ,并以图示表明主要古农书中种芋法的传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 )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甲篇》(公元前四世纪 )、西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公元前一世纪 )等是最早有芋记载的古籍 ;(2 )初载于西汉末年的《胜之书·种芋篇》流传应用至今 ,至少已有 2 0 0 0多年的历史 ;(3 )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种芋第十六》为种芋法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 )明代的《芋经》是中国古代种芋法的经典著作 ;(5 )历代农者在种芋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芋种植技术。 (6)种芋法文字记载完整 ,操作要点具体 ,增产效果明显 ,广为历代农者所重视。中国古代种芋法对于当今“崇尚天然 ,回归自然”的有机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丁澎原序今得是书,而神明其法,身其境者,林麓翛然,鱼、鸟亲人,会心政复不远。一时瘠者腴,病者安,实者早且多。[丁1] ①“倘然”,自得貌,以释姿容。此言林麓,当用“翳然”。《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梁间想也。’”疑丁序正暗用此典。②“鱼、鸟”,乃泛指观赏动物,不宜分读。③“瘠者膄,当作“瘠者腴”。“腴”即今“瘦”字,义同“瘠”。《集韵》:“腴,臞也。”《诗·桧风·素冠》:“棘人栾栾兮”。郑《笺》:“栾栾然腴瘠也。”“腴。”,音yù,义为腹下肥肉。引申为肥美。  相似文献   

15.
陈学文 《中国农史》2005,24(1):125-126
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教授撰写的《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全书共计40万字,包括上卷“宋元时期农村城市化的起步”、中卷“明清时期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下卷“近代农村城市化的转型”三部分,具体分9章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桑弘羊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文 《中国农史》2005,24(3):120-122
关于西汉著名理财家桑弘羊的生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桑弘羊出生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一种认为出生于景帝四年,还有一种认为在景帝二年。从有关论述看,这三种观点都依据于两条记载:一是《史记》卷30(平准书》(《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记载相同),其文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一是《盐铁论》卷4《贫富》所载桑弘羊的自述:“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以至卿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17.
<正>氾胜之,西汉末期著名农学家。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氾胜之总结推广了"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的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18.
说“荍”     
说“荍”陈有清(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诗·陈风·东门之》有“视尔如,贻我握椒”。“”是何物?因其涉及到我国种植荞麦的历史,实有弄清楚的必要。《尔雅·释草》曰:“,蚍。”《毛传》亦日:“,芘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芘.一名荆葵。”据此...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两处记有“建木”。古今学者多从神话角度释其为“神树”,何树不明。笔者试从民族学、民族语言学、古植物地理学等角度,考《海内南经》“建木”为热带树种“蚬木”;考《海内经》“建木”为亚热带树种“杉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