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是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导致市场约束机制的失灵,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危机的爆发及蔓延,对现代金融体系提出了警示,同时也向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一、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混业经营传统的关于金融体系的“机构观点”认为,金融行业的设立与机构的组织结构是相对固定的,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是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进行的。而默顿与博迪提出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更具稳定性,很少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金融体系的功能及竞争性组合方式决定了金融产品及金融机构的外在形式。因此,金融业的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动态的,金融机构的形式、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是可变的,它们都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系列数据的分析,从资本市场、债务融资结构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对中、美等主要经济体进行了全面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金融化过程中的未来方向.鉴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金融化进程将继续深化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应注重加强法制建设,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嘉 《时代金融》2012,(12):227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长期存在在整个国际金融领域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不良资产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活动,同时,也威胁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影响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在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银行危机方面,金融创新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一直倍备受世界各国的推崇。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更加关注起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种种问题,中国已于08年底暂停了该项业务,文章就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高嘉 《云南金融》2012,(4X):227-227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长期存在在整个国际金融领域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不良资产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活动,同时,也威胁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影响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在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银行危机方面,金融创新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一直倍备受世界各国的推崇。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更加关注起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种种问题,中国已于08年底暂停了该项业务,文章就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围绕着金融机构观的改革,导致广西县域金融体系功能异化为攫取资金,主要的金融机构行政色彩浓厚。金融体系的六大基本功能中,只有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基本实现。基于金融功能观,优化广西县域金融体系的核心是让现有的金融机构更好的发挥其功能。那么,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都应该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2007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几乎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了跨国银行在金融危机国际传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经济状况良好时期,资产证券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使得银行私人最优的流动性准备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二者在降低银行融资流动性风险的同时,扩大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即使从长期来看银行也是稳健的,短期资产价格波动也可能导致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稳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金融体系行使职能的好坏就是金融体系的效能.如果说金融体系的功能观点重点是观察和研究现代金融体系对经济体系有什么功能,能发挥怎样的功能,怎样发挥功能,那么金融体系的效能观点则是重点观察和研究现代金融体系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对经济体系的功能,并在发挥功能中取得更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金融监管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金融监管制度为日本经济复兴与快速增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也存在着种种弊端。金融危机要求日本金融体系再生,金融监管制度也要因此重新变革,在强调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率。日本金融监管制度变革将充分吸收英美模式的优点,在机构设置、监管方式等方面进行变迁。变迁后的日本金融体系将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企图重新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亟需构建一个先进、灵活和强有力的金融体系。根据金融功能理论,传统的商业银行已经不是行使金融功能的最好的组织形式,我国在构建金融体系时应直接致力于培养和扶持一个适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具有最完善的金融功能的金融组织形式;发展一个健康、强大、活跃的资本市场是新的金融体系得以运行的基础;金融监管体系的设计应以金融体系所应实现的基本功能为出发点,确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并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整体监管。  相似文献   

11.
王辉 《中国外资》2010,(4):37-37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双重的,在体现诸多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大和扩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本文重点分析,资产证券化对货币市场各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漫谈全球金融服务业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机构金融到功能金融  (一)金融服务业变革的理论基础在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服务业面临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转折。现代金融学对金融业及其功能的最新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全球金融服务业变革的内在规律。在现代金融学中,金融的实质被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金融体系则被看作是“市场及其他用于订立金融合约和交换资产及风险的机构的集合”。在评价金融体系的效率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特别强调了“功能效率”的概念。托宾认为,金融行业的经济功能,即它为整个经济提供服务的效果如何,是判断一国金融…  相似文献   

13.
论文依据是否存在监管缺失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定义,并分别基于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维度对中国当前具有银行功能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划分,将具有最广泛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体系划分为成因和风险特征各不相同的四类影子银行,同时基于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对四类影子银行提出了分类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新时期地方政府金融观及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观点认为,金融更多的是一种用于资金融通的工具,其功能主要限于实体经济的中介。各个地区的金融功能单一,极易造成不可控的风险,又普遍被地方政府视为风险源。金融资源论与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观点有利于地方政府重新认识金融体系及其功能作用。本文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探讨了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地方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内部完善其整体功能,同时,在外部为其运行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內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双重的,在体现诸多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大和扩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本文重点分析,资产证券化对货币市场各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目前存在两类典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市场化”是20世纪后期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而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变革存在明显不适应,因此,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规模,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基础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11月15日就各国恢复经济增长发表共同宣言,并就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当前金融体系是此次峰会与会各方的共识。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高柏表示,历史正在被重塑,一个国际金融秩序被重新设计和构架的进程已  相似文献   

18.
国有商业银行不妨分立式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要改革,并不是把现有金融体制、机构、市场及产品看作是既定的前提,也不仅仅是对现行的金融制度、法规、机构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修补与改善,而是要检讨其功能的发挥与效率,并通过金融机构、工具及产品等创新来促使金融体系的各种功能效率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9.
林锐 《福建金融》2013,(10):12-1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力度日益加大,如何筹集巨额的建设资金已成为一大难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融资工具,在盘活政府存量资产的同时可以筹集大量建设资金,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资产证券化的方案设计及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基于风险的资本要求,以确保银行基于最低资本要求持有足够的资本金来抵御风险金融体系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而监管机构和银行管理层全面识别和衡量风险的能力有限。监管机构必须更广泛地关注韧性问题,而不是试图设计规则来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从而确保银行和金融体系能够抵御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