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战略举措.如何深化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实行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吸纳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2.
浅议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问题。由此我们看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基础的主体就是亿万农民。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即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针对现实国情,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把发展、壮大新型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提升农民素质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培育一代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土地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背景及政策出台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而农村金融问题又是农村众多问题中的关键一环,该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三农"问题的解决.走出农信社模式,建立新的复合型农村金融体制,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道路建设供给不足需重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交通问题,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道路受到"重城轻乡"观念和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农村道路的投资、建设力度上均落后于我国农村的实际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力度。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我国农村公共道路建设情况的现状分析(一)我国农村公共道路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交通部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启动了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9.
在刚刚闭幂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将为未来的农村改革确立方向.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需要我们党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曾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从根本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农民权益问题.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之"新",要求基层政府在实施国家惠农政策时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科学的新思维、新方法来解决"三农"问题,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豫东地区出现了惠农政策"不能用、不会用、用不好"的现象,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分析豫东新农村建设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内在逻辑,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以重塑农村生态面貌,是当前建设绿色新农村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党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各地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广大农村缺少环境保护设施,农村工作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解决,就会给新农村建设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不能实现预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本文列举了农村中目前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农村环境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董晶 《价值工程》2012,31(31):282-28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现代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基础薄弱,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历史发展视角,着重从延安市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培训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探讨困扰延安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对策已经成为经济工作者思考的热点问题,但一个共同的认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把庞大的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由此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它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法治的缺失和不完善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为尽快解决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法律营造优良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息化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推进涉农信息进村入户已经成为能否发挥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用的关键.农村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新农村建设能不能取得长久的实效,还在于农村经济能不能很快发展,湖北省房县把农村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农业养殖和非农产业,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拓宽农民  相似文献   

17.
路楠楠 《价值工程》2011,30(8):135-135
农民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本文将予以分析和讨论,并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8.
乡镇小企业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农村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的经济组织,现在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农民问题、农村现代化问题、农民就业问题、城市人口的膨胀问题等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国民经济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进程中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形势是好的,党的各项富民和惠民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和落实,使农村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表现就是村级债务负担沉重,严重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凡 《民营科技》2007,(1):53-53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影响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和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实事求是根据农村的经济现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现有条件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就新农村经济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