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镇化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会带来人口的增长、工业的进步等一系列变化。通过了解中国历年的城镇化率,来明确中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状况。选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计算出中国城镇化率将以大约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在2030年达到70%左右。再进一步根据国内有关人口调控的二胎政策,反证中国是否真的能在2030年进入城镇化的后期阶段。最后在数据和政策结合分析的前提下,对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冰 《农村经济》2004,(3):76-77
近年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是农村工业与人口的相对集中。目前,尽管我国小城镇数量与面积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增加,但小城镇普遍缺乏工业与人口内容,聚集效应发挥受到阻碍。本从小城镇的工业人口资源不足这一现状入手,分析了成因,并就政府如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基础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与人口向小城镇聚集提出几点对策,力图对小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机制的探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性分析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从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彭桂芳 《农业经济》2006,(12):18-19
广东省湛江市地处雷州半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53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74%,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资金密集式的基础设施,如:灌溉和公共水利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储藏设施,加工设施,电力、自来水、煤气;非资金密集型基础设施,如:教育机构,农业研究和试验设施,信贷和金融机构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如: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机构。二十世纪五十—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削弱,许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无人管理、失修、报废甚至人为损坏。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运用中原经济区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指标,然后通过计算耕地压力指数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在逐渐加大,且耕地压力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不会造成耕地压力的增加,反而会降低耕地压力;土地城镇...  相似文献   

7.
谢俊宁 《农村经济》2006,(1):128-129
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解决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粮食生产产量。本文通过对四川广汉市近年粮食生产的调查,了解到广汉市粮食生产下滑趋势已得到扭转,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扩大,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但仍面临耕地资源减少,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阜城县人口33万,其中农村人口29万,下辖10个乡镇,610个行政村,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自去年以来,阜城采取有力措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通过提“升农民内力”,借助“社会外力”,深“挖农村潜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升农民内力”,培育新型农民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队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狠抓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是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以培训农村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增“强双带双富”能力为主题的推进科普创新、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推双促”活…  相似文献   

9.
李晓玲 《农业经济》2006,(12):30-31
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虽然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异常复杂,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是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人心稳定状况及决定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迁的农村政权、政策、政局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政治稳定。稳定了农民,就稳定了农村,就为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农村不稳定,出乱子,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大部分不稳定,稳定的中国就是一句空话。评价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治稳定,必须充分估价农民在…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八亿农民的梦想与追求。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热情中来点冷思考,防止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方式、方法、手段的认识产生偏差。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应该避免走人以下六个误区: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既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江苏将统筹推进户籍、土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安全预测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建国 5 0年来我国的粮食作物单产进行了分析 ,同时用线性、二次、三次和指数方程进行回归拟合 ,根据拟合度高低 ,以三次方程预测了我国未来 30年和 5 0年粮食作物产量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人口增长和耕地下降趋势预测了我国未来 5 0年的人均粮食可能占有量。预测结果表明 ,2 0 30年我国可望实现人均占有粮食 40 0公斤以上的目标。应采取的对策可概括为 :增加粮食生产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培育和推广粮食作物高产品种 ,抑制耕地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 ,节约用粮和适当进口粮食。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从全省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江苏农民增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好势头:一是苏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增长17.3%,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二是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幅高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幅;三是农户二三产业投入增幅高于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幅;四是农民返乡创业,投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一轮的经济高增长,充分利用了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结构效应",城镇化的贡献尤其显著。到2011年,中国的农业产值份额降到10%以下的现代化转折点,工业化率达到46.8%的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为51.3%。据有关研究,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人均  相似文献   

15.
李亚 《山西农经》2022,(23):32-34
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农民耕地问题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对于解决耕地问题,遏制耕地退化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能够通过“退地还耕”有效恢复生态健康,解决农村基层耕地侵占、利用不合理等现象。目前,我国粮食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供需关系依旧紧张,一些大宗农产品依旧需要进口,更深意义上来讲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就保证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能够具备一个自立自足的能力,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耕地利用形式变化愈演愈烈,耕地非农化利用尤为突出,威胁着粮食安全。通过对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形式进行剖析后得出:短期和季节性耕地抛荒对粮食安全影响较小,建设用地占用对粮食产量将造成直接影响,土地流转的非粮化使粮食产量下降,而过度的退耕还林也会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建议建立以粮食安全为目标的生产者补贴制度,加大对规模经营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提高征地成本,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优质农田的管控;以及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17.
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社区教育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江阴市2012年社区教育工作情况调查走访,分析城镇化建设中乡镇社区教育发展问题,认为应在思想认识、目标调整、经费保障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强化社区教育的作用,进而为推动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Gerbens-Leenes提出的"虚拟土地"思想,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测算耕地压力指数,然后利用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效应,同时进行粮食功能区细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考虑耕地质量的情况下,总体上中国的耕地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稳定在低水平的中度压力区。(2)耕地压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粮食主产区保持在安全压力区,主销区处在高度压力区且耕地压力不断上升,产销平衡区则稳定在较高水平的中度压力区。(3)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并没有带来耕地压力的增加,反而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从粮食功能区细分来看,在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人口城镇化对耕地压力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主产区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4)进一步地,通过对不同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考察发现,土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均带来了耕地压力的显著增加。本文认为,应关注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尤其是土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带来的耕地压力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进程加速,促进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国城镇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城镇化率为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1997-2005年的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云南省人均耕地和人均拥有粮食的变化情况及特点,分析和探讨了云南省耕地变化的成因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保护耕地数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基础和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根本途径。同时提出了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改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耕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