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明 《财经研究》2016,(7):111-121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严重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文章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于美国的追赶进程进行了分阶段的分析,基于增长核算框架着重分析了服务投入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95-2003年期间对美国的追赶效应明显,但服务投入密度提高的贡献相对偏小。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03-2009年期间对美国的追赶效应更加明显,但服务投入密度相对偏低的贡献反而拖累了追赶进程。服务投入的内部结构分析显示,我国农业服务投入的发展滞后基本上是全方位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需要充分认识到服务投入的重要性。解决我国农业服务投入发展滞后的问题需要在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营销、农业物流、农业“互联网+”和农业机械融资租赁服务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农户对耕地劳动力投入,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湖北省9个县市672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农户劳动力投入影响很大,务农人员主要是中老年人,且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是理性的,符合比较利益和风险规避原理;农业机械对劳力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劳力投入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财政在必要时给予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勿庸置疑,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如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其次,分析我国财政农业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To analyze China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eatured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CO2 emiss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nput and output panel data of China’s 38 sub-industries, estimates their productivity and carries out the green growth accounting based on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as a whole, China industry has achiev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growth, with the productivity to be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that is necessar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 In addition to technical progress, energy and capital have also been driving the industrial growth during the sample period, while labor and emission made less even negative contribution to it. Some heavy industries, however, are still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growth and must improve their energy-save and emission-abate technology to fav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verall Chinese industry.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钱纳里等人(Chenery et al)[1]的模型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通过研究发现:1979-2012年间,全国劳动结构效应达1711 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较大,但主要归功于东部,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都较小。原因之一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原因之二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过低。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业是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西部农业资源优势远没有形成经济优势。陕西苹果是西部特色农业之一,尽管具有一些显著优势,但在品种结构、采后处理、产业化水平、资金投入、标准化生产以及销售方式方面仍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强化产后处理能力;加大科技、资金和管理投入;加大产品营销力度,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陕西苹果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7.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特征事实。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是导致中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则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政府可以实施放松服务业进入规制和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政策,提高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8.
根据城乡生产函数差异的特征事实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利用我国各省1997—2009年数据研究城乡劳动力比、固定资产比、人力资本比、农业中间品投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乡要素生产率与城乡要素配置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性作用;城乡劳动力比的增长明显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人力资本比、固定资本投入比、农业成本、以及相邻地区间的相关性都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村的物质资本投入,各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努力对邻近省份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符合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10.
董梅生 《技术经济》2009,28(1):37-41
利用1985—2006年关于中国农业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中国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产出主要受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和化肥投入量的影响,受播种面积的影响不大;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越多,农业产出反而越小。提出如下建议:增加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以提高农村机械化水平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三化"发展的现状及特征,发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立足于当前"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今后面临的挑战,文章提出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工业化发展方式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三化"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we use a hypothetical method to recalculate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labor force in China. We confirm the revise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data by estima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Through comparing the marginal labor productivity with the subsistence level of wage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we find that the overstated figures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not only result in the under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but also are misleading by indicating that China reaches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later than in actuality.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in China, a large part of which is through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much faster than expected.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是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的热点,但产业化经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转变,目前仍很少有人进行定量研究。文章以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山东省龙口市为案例,通过生产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对该问题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龙口市的乡村工业发展迅速且占据了农村经济的绝大部分,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关系最为紧密的仍然是农业产业,其次才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这一结果应归功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在家庭劳动力分配时,年老人趋向于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趋向于从事非农生产,许多农户将自家的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同时又雇佣外地劳力从事自家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4.
樊端成 《生产力研究》2005,(6):177-178,192,F0003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且强调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新型工业化下应抓住机遇,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和土地经营规模化。  相似文献   

15.
李孝坤 《经济地理》2007,27(3):413-417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全民小康建设进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工业对农业辐射力弱、城乡市场严重分割、传统体制约束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最后提出了加快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荆凡 《技术经济》2007,26(7):125-128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步伐的加快,各家银行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在产品、服务、价格、质量、人才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从成本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能否改变传统成本管理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通过推行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建立起本行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成为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对传统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及商业银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现阶段商业银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着力点,并需不断寻求特定条件下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了1985年与2004年中国各省(市、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然后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两个时期要素产出弹性的差异。结果显示:随着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入,土地与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资本的投入比例日益上升。就产出弹性而言,2004年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大,劳动次之,土地的产出弹性最小。但与1985年相比,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变化趋势不同,其中资本与土地的产出弹性呈现幅度不等的下降,而劳动的产出弹性则是上升的。研究同时表明中国农业产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近期内增加农业的资本投入对农业的增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潘明韬  卫平 《经济问题》2012,(5):103-106
依据1997~200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对外外包水平,并以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估算了外包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此外还计算了对外外包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数量增长和产品结构提升部分得益于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我国的对外外包具有"节约劳动"的特点,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需求。这主要是因为高质量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国内中间品生产,使最终产品生产链条中的劳动需求下降。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hows, in a two-sector Malthusian model of endogenous population growth, that output per capita,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pend upon the labor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cause the diminishing returns to labor are less pronounced, high labor intensity (as in rice production) leads not only to a larger population density but also to lower output per capita and a larger share of labor in agriculture. Agronomic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confirm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inherent differences between rice and wheat production. A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 shows that a relatively small difference in labor intensity in agriculture can account for a large portion of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ization, output per capita, and labor productivity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prior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ignificantly,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explained even though sector-leve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levels and the efficiency of factor markets are held constant in the two regions.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边际产出的地区差异与产业差异,对我国劳动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改革以来,劳动市场地区分割已明显减弱,但产业分割仍然严重;工业部门存在较高技术门槛和体制门槛,传统服务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政策模拟显示,劳动市场一体化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