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向军 《特区经济》2008,(3):244-245
驰名商标的淡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标侵权方式。商标淡化行为会损害驰名商标持有者的利益,这种行为与商标功能扩张的趋势背道而驰,同时商标淡化行为也不利于贯彻商标法的立法宗旨,因此,对此种行为应该加强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驰名商标淡化与反淡化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照华 《山东经济》2007,23(4):72-76
驰名商标淡化作为侵害驰名商标的重要形式,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商标淡化理论在中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驰名商标保护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将淡化理论限定于驰名商标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的时机与条件已成熟,有必要制定一部商标反淡化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现实存在的"商标淡化"问题,具体论述了商标淡化理论及商标淡化给商标权利人造成的损害,并结合巴黎公约、TRIPS协议、外国法律及我国法律就"商标淡化"问题做出的具体规定以及司法实践进行论述。本文还针对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鸿 《上海经济》2001,(2):55-56
竞业禁止,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禁止从事竞争性行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竞业禁止主要体现于公司法、商业秘密保护法之中.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是指作为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企业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签订协议,约定职工在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原任职企业同类的营业.竞业禁止协议是雇主约束其离职雇员、旨在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已为西方各国立法普遍采纳,我国近年来开始引入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5.
陈向军 《特区经济》2007,(8):248-249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商标立法都有反商标淡化的规定,一些国际条约和立法也采纳了商标淡化理论,对驰名商标采取反淡化保护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文章分析了传统混淆理论和现代联想理论的不足,商标淡化理论比联想理论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新修改的商标法有一条规定:禁止生产者、经营者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该"法"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明年5月1日起施行。商标法的这一修改,让"驰名商标"很犯难:既然获得了"驰名商标",又要让它藏着掖着,它还有多大的价值和作用呢?现实情况是:评定"驰名商标"有两种途径——行政评选和司法认定。两种途径都  相似文献   

7.
我国合伙型中小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表见合伙法律现象。源于英美法系“禁止反言原则”的表见合伙制度,对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十分有利,有效地解决了司法实践中无法回避的“表见合伙”问题。引入表见合伙制度,是今后我国加强和完善合伙企业立法必须研究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秋沅 《特区经济》2010,(4):241-244
我国商标法对在我国境内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提供保护,由此而产生了有关于商标权成立、驰名商标的确认、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与商标侵权等法律冲突与司法管辖权冲突问题。目前我国解决涉外合同、侵权的国际私法规则并不能适用于对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这一特殊制度。因此,亟需根据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的特殊性、有关问题法律冲突与管辖权冲突的特殊性来制定针对性的国际私法规范,以确定有相当合理性的准据法,从而使得我国的未注册驰名商标特殊的保护制度得以良性施行。  相似文献   

9.
杨旭 《辽宁经济》2002,(11):47-47
一、商标淡化的含义、性质及立法理论基础商标淡化,是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商标淡化表现为将与他人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使用在不相同、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的行为。商标淡化是一种侵害商标权的行为,这是商标淡化最基本的性质。传统理论将商标权局限在注册商品或服务,即商标权人只能在注册商品或服务范围内享有商标权,商标淡化理论突破了这种限制,它要求对驰名商标和其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进行扩大化保护,而扩大化保护的基础就是扩充这类商标的权利范围到所有的商品或服务。一些国际条约,如《巴黎公约》、TRIPS等都为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提供反淡化保护,也是基于商标权的扩充。  相似文献   

10.
黎晓宽 《浙江工商》2001,(12):45-46
日前,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商标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商标制度,加强了对商标权的保护,缩小了我国《商标法》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之间存在的差距,建立完善了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的商标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 继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委9月15日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后,商务部与海关总署、环保总局于11月3日发布了《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此次共有804种产品被列入禁止目录,其中禁止进口的有77种,禁止出口的有503种,进出口均禁止的有224种。被禁止的商品大多数是煤、天然气、稀有金属、木质品等资源性产品以及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要公布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4年至今,共计1145个(10位码)税号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占全部进出口商品税号总数的9.3%),以限制低层次的、有毒有害、低附加值的加工贸  相似文献   

12.
犯罪明知是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难以用证据证明的。在司法实践中,对明知的认定大都根据客观事实予以推定。明知推定对解决司法证明困难、实现法益保护和提高认定事实效率等方面意义重大。运用明知推定需遵循穷尽证明、逻辑经验、留有余地的规则与查清基础事实、充分保障反驳权利和禁止二次推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标法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在立法目的、法律用语、商标管理机关和机制、商标权的取得和保护、注册商标的撤销等五个方面,同时我国商标法的修改也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驰名商标因为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商标侵权的首要目标和主要对象,知名企业因商标侵权受到巨额经济损失的案例也屡见不鲜。随着我国《商标法》《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商标法实施条例》的出台,我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方面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文章拟结合我国对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规定和现状、结合国际条约,就我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作一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婷婷 《魅力中国》2011,(14):163-163
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构建成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体系。法律的完善对保障知识产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著作权法》、《专利法》相比,我国《商标法》的有关规定却并不够完善。本文以《专利法》中的“专利申请权”为切入点,拟对《商标法》中的“商标申请权”做一分析说明,详细阐述“商标申请权”的含义、性质及其保护,进而提出对完善商标法律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标的侵害方式层出不穷.文章以商标权保护为线索,通过分析<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两部法律在商标权保护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朱康榕 《中国经贸》2014,(17):74-75
商标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重要任务,商品与服务的快速发展促使着商标种类的多样化,颜色,声音等非传统商标的发展也一直受到关注。1994年英国商标法肯定了气味商标,随后澳大利亚在1995年的商标法中也保护了气味商标,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新“商标法”将声音商标纳入保护范围。到2004年第39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会(APIPI)关于非传统商标注册保护议题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于非传统商标的认知在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8.
<正>刑讯逼供是一种古老的、野蛮的审讯方法,也是刑事司法实践中一项屡禁不止的顽症。我国《刑法》第247条对刑讯逼供罪作了明确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文规定禁止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口供。然而,刑讯逼供在  相似文献   

19.
孙崑 《黑河学刊》2005,(2):91-92
新《商标法》的实施是与世界贸易组织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对接,进一步保护在商标领域的知识产权。打击各种商标侵权行为,标志着我国的商标保护工作步入了更公正、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不少人也许对发生在岁末年初的那一场剑拔弩张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记忆犹新,在贸易报复与反贸易报复几个回合针锋相对的对峙后,中美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但由此引发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今,更大有愈炒愈烈之势。那么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今天已走到了哪一步呢?1980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知识产权保护领域,1982年,《商标法》正式颁布,这是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第一部法律,其后,《专利法》、《著作权法》以及一些与实施工业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问世,并在以后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得以补充完善,逐步形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期间,我国还先后加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