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在国会发表首次演讲时,呼吁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并重申将在3年内使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产量翻一番。 奥巴马说,要想使美国的经济真正转型、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并使地球免遭气候变化之苦,生产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掌握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而奥巴马政府公布的预算中,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清洁煤技术等每年将从中获得150亿美元的投资,十年共计1500亿美元。此外,美国今后数年还将在新能源研究上投入数十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国际融资》2009,(12):60-61
德意志银行“气候跟踪”报告认为:中国的气候变化投资风险评级为“1”,即“低风险”;并测算出从2000到2008年,中国有约410亿美元投资流向清洁能源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3.
《新理财》2011,(4):46
安永最新全球《可再生能源国家吸引力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继续对可再生能源市场构成挑战。虽然2010年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新投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430亿美元,增长30%,一些国家和技术领域的经济环境依然极具挑战性,从而使得市场处于总体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经济论坛英文网站报道,在2017年初,中国宣布到2020年将投资360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并废除了修建85座煤炭发电厂的计划。今年3月,中国官方报告称,中国已超额完成能源效率、碳排放强度以及清洁能源份额的官方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监管机构,国家能源总局,推出了减少中国对煤炭依赖程度的新措施。这些只是中国处于全球能源转型中心的最新迹象,这种转型是由技术变革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的下降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14,(2):74-74
2013年12月3日,“中国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资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资论坛”是“第五届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下设的专题论坛,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为海外投资的中资企业与国际可再生能源投资领域的金融、会计、法律、咨询、项目开发商、承包商、海外投资促进署等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的专业化对接平台。  相似文献   

6.
掌握风电、光伏、节能减排等核心技术的澳大利亚,正以"国家队"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将占全国能源总消费的10%,到2020年达到15%。预计实现这个目标将需要3500亿澳元的投资"。澳大利亚贸易部长Simon Crean表示,"而  相似文献   

7.
<正> 迈入新十年的浦东新区,已成为中外投资者青睐的投资热土。2000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引进外资项目298个,同比增长23%,总投资额达1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3%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投资浦东的企业继续呈稳定增长态势,1—6月共有313家企业到浦东“安营扎寨”,注册资金达26.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62%。截至2000年6月,世界上已有70个国家和地区在浦东投资了6240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05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21亿美元;全国  相似文献   

8.
涂倩 《中国外资》2009,(16):146-146
一、引言 能源问题始终倍受世界关注.伴随世界范围内能源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太阳能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其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众多投资者看到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机遇,在政策和利益驱使下.投资者参与到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开发。但在目前投资环境中,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近期快速发展瓶颈明显,光伏产业“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投资机遇和风险并存。从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来看,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投资者在投资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一些世界级的外国商家纷纷来北京考察,洽谈投资意向,签约或设立机构,北京已成为跨国公司看好的投资市场。 世界瞩目的投资“热点” 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去年底,北京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196家,协议总投资达260.5亿美元,协议外商直接投资147.8亿美元。 在这一万多家外资企业中,有182家跨国公司和世界  相似文献   

10.
能源产业和金属产业是中国海外投资比重最大的两项产业,而中国企业到世界各国开发的同时,是否对当地政治造成影响?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埃丽卡·唐斯(Erica Downs)的统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2005年到2011年之间,发放了好几个能源业的巨额贷款,包括借给俄罗斯三家公司共310亿美元、借给委内瑞拉326亿美元、借给土库曼斯坦8.1亿美元等,显示了中国重视稳固其能源供应。  相似文献   

11.
《国际融资》2009,106(8):69-69
亚行将大幅度增加清洁能源投资,从以前的每年10亿美元增加到每年20亿美元,以便加快该地区的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亚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在亚行总部举行的亚太地区气候变化高层对话上宣布了这一消息。黑田先生表示,“虽然每年20亿美元是一笔巨额资金承诺,但这仅代表了本地区清洁能源领域融资需求的一小部分投入。我们希望这笔投资能够带动私营部门、碳市场及其他领域为此提供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段铷 《上海保险》2013,(12):31-33,39
我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技术行业的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在新能源和技术研究领域的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并且计划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达到500GW,其中大部分是风电和太阳能。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太阳能面板生产大国。2010年,中国太阳能面板产量已达全球近一半,并且国际市场份额还在快速攀升。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此次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5至2006年,我国直接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年增幅分别为122.9%和31.6%。2007年和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分别达到429亿美元和660亿美元。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1839.7亿美元,投资范围遍布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确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提出:“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法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为可再生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准入”开了绿灯。为了开拓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将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9,(3):126-127
辉瑞将以680亿美元收购惠氏;法政府将提供50亿欧元支持空客飞机销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德国成立;华为公司与沃达丰加纳签署网络扩建合同;英国汽车业获政府32亿美元融资担保;阿根廷推出鼓励家电消费计划;巴黎银行收购富通比利时银行;委内瑞拉最大铁矿复产;西门子追加在华投资13.5亿元;  相似文献   

16.
许东梅 《中国外资》2023,(19):63-65
<正>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塑世界投资的“新领军”,而“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正成为引领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提高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效率,应优化投资格局、强化顶层设计、共建数字经济联盟。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攀升,截止2022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由2013年72.67亿美元上升至209.7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现代商业银行》2023,(22):74-75
<正>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多地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一带一路”主题的境外绿色债券。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商银行”)发行了规模等值20.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8.5亿元)的全球多币种“一带一路”主题境外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等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领域的绿色项目中。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能源问题始终倍受世界关注,伴随世界范围内能源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太阳能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其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众多投资者看到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机遇,在政策和利益驱使下,投资者参与到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8%;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210亿美元,下降51%;证券投资项目顺差187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正>能源产业和金属产业是中国海外投资比重最大的两项产业,而中国企业到世界各国开发的同时,是否对当地政治造成影响?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埃丽卡.唐斯(Erica Downs)的统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2005年到2011年之间,发放了好几个能源业的巨额贷款,包括借给俄罗斯三家公司共310亿美元、借给委内瑞拉326亿美元、借给土库曼斯坦8.1亿美元等,显示了中国重视稳固其能源供应。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也在2012年1月初购买了美国德文公司内布拉斯加州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