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龚细鹰 《华商》2014,(8):1-1
一天,与一位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是个寡言之人,吃饭期间,他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很少插话。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问道:“爸,怎么了?”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我与他合作过几次,对他印象不错。  相似文献   

2.
周文 《市场与管理》2002,(11):49-49
最近,笔看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年青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老船员,听完儿子的述说,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想要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从这以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土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相似文献   

3.
《大经贸》2009,(4):92-93
1987年,一位美国的小伙子辞去了在一家咨询公司非常不错的工作后来到位于肯尼亚共和国内罗毕的一个偏僻乡下,那是他父亲的家乡,他的父亲和外公很早以前就全都在战场中牺牲了!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闲的时候,被亲戚们拉拢着做些买卖,谁知父亲这一做就做上了瘾,五六年了从没间断过。父亲的生意不大,只是贩卖一些农家常用的东西,也没有门脸儿.远集便去,平时就在家里。虽然赚钱不多,父亲却忙得津津有味,很多人都熟悉他。父亲中等个头,一张报@的脸,人们还跟他开玩笑说是“用应过度”。其实父亲是有因病病,尤其是一到三天,农活一忙,痛得就更厉害T。我不忍看他东问西跑的,便骑古自行车带力那个沉甸甸的大包管他去赶集。这天,我早早地到了某场,紧挨着一位卖莱籽的大爷上了摊。十点多钟,是位…  相似文献   

5.
黄胶鞋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或象征,但在我父亲眼里,更是一种精神。父亲是一位退休工商干部,大家都尊敬地叫他赵老师,父亲曾在不通公路的高寒山区小学任教22年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宾川县工商局工作。  相似文献   

6.
断箭     
春秋战国时,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擂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上,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7.
陈利华是浙江上虞人,开始做生意是给父亲帮忙。因为父亲开着一家蜜饯加工厂,随着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刁,甜腻腻的干果生意已经越来越不好做,市场日见萧条。陈利华的父亲无法挽回局面,陈利华只好出面救驾。他的朋友多,但朋友要帮忙也不太容易,因为陈利华需要就着父亲的厂房设备。后来有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家浙江绍兴的企业,人家要他帮忙加工鱼干。开始陈利华还不想做,但是看着厂子停在那里,机器每天都损耗,厂房要交租金,工人要发工资,陈利华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  相似文献   

8.
八卦成功学     
张春红 《商界》2006,(8):87-87
这里有一位少年的有趣经历: 1.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儿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定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2.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  相似文献   

9.
王跃文 《华商》2014,(15):75-75
作为一位瑶族诗人,黄爱平的诗歌里有一种强烈的对瑶族文化血统的追忆,对瑶族文化虚根的抗拒。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瑶族的血液,瑶族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注定了他诗歌灵魂的沉重和苍凉。他不断地用诗歌追问、寻觅,试图印证他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执著而又迷惘。他在《父亲回家》‘诗中这样发问:“谁是他的父亲/谁给他讲述已经逝去的秋天/讲述鸟巢与河流/劳动与汗水/谁会告诉他/生活是一件严肃的事?”诗人在急切的追问之下,又说:“父亲……我不认识他/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诗人对父亲的渴求和追念是那么焦灼迫切,而父亲在他眼里却又那么的模糊。父亲只能在诗人的遥想中出现,作为诗人的自己,却“不知道他的脏脸和烟卷/更不了解/他的酒量和哭泣……”诗中的父亲是一种隐喻,是诗人对瑶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日渐失传的伤痛,是对日渐模糊的瑶族特征的沉重喟叹。父亲是根,根的缺失使得诗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变得惶惑而茫然,所以他在诗中说,“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  相似文献   

10.
方广 《华商》2014,(12):43-43
在法国南部马尔蒂夫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希克力的男孩。在他16岁那年,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肺病。希克力陪父亲辗转各大医院,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只是建议说:“如果病人能生活在空气新鲜的大森林里,改善呼吸环境,或许有一线生机。”但这到底有多少希望,他们也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二十美金     
《连锁与特许》2008,(11):95-95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很晚了,又累又烦,他发现5岁的儿子站在门口等他。“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能赚多少钱?”  相似文献   

12.
父亲留下的比金钱宝贵得多斯柏林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经常为失业发愁,每天必须找活干,尽管他干了一辈子的水管活,穷得却连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工具箱也没有,总是将旧工具装在一个粗麻布包袋里。  相似文献   

13.
何琳 《销售与管理》2007,(5):I0004-I0005
2001年,是张传怀人生的低谷。他与结婚多年的妻子离婚了,突然间,家没了,血压升高了,心和胃也犯病了。张传怀的父亲是位退休老中医,为了让儿子调节好心情和调理好身体,便带着张传怀到大别山腹地(瞿山白马尖)的表叔家里小住。在大山里的那段日子,父亲每天总是很早就起床,上山采摘许多花草,回来给儿子泡茶、炖汤喝。花草茶与药膳汤替代了张传怀之前离不开的咖啡,在父亲每天;中泡的花草茶与熬炖的药膳汤的滋养下,他的身体与心情慢慢地好转。  相似文献   

14.
父亲才六十五岁,刚刚到了该享福的年龄,好日子也刚刚开始,然而无情的病魔——肺癌夺走了父亲原本旺盛的生命,吴庆华无奈的痛苦着、恨着,他痛苦自己有多少钱也换回不了父亲的生命,他恨害死他父亲的罪魁祸首——香烟;他更无奈自己无法改变香烟的寿命比父亲的寿命还长,直到有一天……  相似文献   

15.
断箭     
《中国供销商情》2006,(6):43-43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擂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相似文献   

16.
生意经     
《饭店世界》2009,(4):27-27
父亲临终前,交代给儿子赵国明一句话:“一定要招待好齐叔。”这句话让赵国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可对自家的生意为什么好这个问题,父亲始终不说。赵国明曾多次问过父亲,父亲只是说,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人做好了,生意自然就好。这算什么经验?赵国明觉得父亲在故弄玄虚,一定是怕他知道了,禁不起同行的旁敲侧击,把自家秘密透露出去。他想,等父亲把生意交给他时,自然就会告诉他经营的秘诀了。  相似文献   

17.
1958年,许家印出生于河南太康。这是一个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十年有九年涝,当地人常常以外出讨饭为生。幼年的许家印,母亲早逝,家境贫寒,依靠父亲节衣缩食供他念书,常常面临辍学的窘境。他印象最刻骨铭心的是自己经常带馒头到学校上课,可不到三天馒头便长了毛。生活的艰辛没有使许家印放弃求学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智慧故事     
《品牌》2008,(4):66-66
<正> 1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以为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3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相似文献   

19.
来自法国的Matthieude Montferrand是拥有2个孩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拥有13年丰富的国际酒店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他曾运用创新和挑战性的方式创下了至高的酒店顾客满意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孙凤梅 《销售与管理》2006,(11):I0015-I0015
1990年,21岁的郑杰从医校毕业,来到父亲所在的地区医院实习。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中医大夫,爷爷也是一位老中医。受家庭影响,郑杰酷爱医学,从小心中的志向就是长大后做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两年实习过程中,父亲手把手地教授郑杰,他的医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两年后郑杰在当地成立了第一家中医点穴店,取名“郑氏百疾经穴康复理疗店”。初时,因为点穴技术医治疾病的疗效来得慢,来店里的患者不多。但对于每一个上门的患者,郑杰都是耐心细致地服务。辛勤汗水换来了患者的顺利康复,年纪轻轻的郑杰名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