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决定的。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分析,发现商品价值既不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效用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的,物品效用和劳动耗费是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机器设备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或独立 ,不仅传动劳动 ,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但人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替代的革命性意义。劳动力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以及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都只是一种人为界定。土地自然力和劳动自然力一样 ,其耗费的凝结同样有理由构成价值的源泉 ,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 ;机器的活动是一种拟劳动 ,拟劳动和人的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在未来生产中 ,直接劳动的作用下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转移或多元化 ;泛价值论认为各种要素所包含的自然力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生产各环节共同形成的社会必要标准决定价值实体按多大的比例转化为社会价值 ,它是以往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价值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服务劳动已成为现代社会劳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现代服务劳动的范围大大扩展,并日益与物质产品相结合,向大生产方式过渡;服务商品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服务劳动的凝结;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服务劳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冠玉 《经济经纬》2007,2(2):13-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教育对劳动力价值形成作用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永正 《经济学家》2003,23(4):13-18
教育现代化产生了“与时俱进”的劳动力价值形成方式;劳动力价值并不完全由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受教育者支出的隐含劳动形成劳动力的新价值。这就使得商品的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化劳动力的培养过程中“隐含劳动”的支出先期凝结成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这种知识化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活劳动的支出当期凝结成商品的价值,这两部分活劳动的支出统一形成商品的全部新价值。商品价值形成的趋势是,商品价值的越来越大的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人力资本的实质就是这种隐含劳动的累积。人力资本增长就是劳动力价值增长。  相似文献   

6.
市场需求的存在决定劳动的必要性,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前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劳动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市场范围决定商品价值的形成范围。商品价值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通过市场而满足他人需要的程度。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和市场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把抽象劳动看成了标量,但抽象劳动本身是矢量。抽象劳动在一定路径上的人类劳动力耗费量与这种耗费的净效果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是两上不同的量,此二量可依次规定为价值I与价值Ⅱ。价值Ⅱ只有“增值”而无“增殖”。非劳动生产要素包括物化劳动,可以增殖价值I,创造价值Ⅱ,但不能创造价值I。由于劳动与非劳动生产要素都能增殖价值I,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正当的。此外,本文还认为,还抽象劳动的矢量性本来面目,无论在理论面还是现实面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上篇说明,目前,两个新古典理论缺陷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从而使得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并在变量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推进了对市场价格理论科学基础的构建。下篇,将从社会效用劳动均衡推导出需求曲线;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基础的市场价格理论,并且说明: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即,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有形资产的价值来源于人的活劳动,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来源于人的活劳动,它们的价值都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但二者有区别。有形资产的价值来源于抽象劳动中的实劳动,无形资产主要来源于抽象劳动中的虚劳动,其价值的大小可以其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来度量。  相似文献   

10.
试论商品的使用价值──兼与卢嘉瑞授商榷徐雷商品是个二重物.一方面,它对人们有用.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是劳动产品,凝结着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物.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实现价值是目的,让渡使用价值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  相似文献   

11.
甄增荣  高钟庭 《经济经纬》2004,1(5):10-11,14
物化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存在形态。是否创造有形物质产品不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化劳动只是有形商品价值的存在形态。服务劳动是一种商品,活劳动是其价值存在形态。因此,商品价值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化劳动形态,另一种是活劳动形态。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只有生产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物化劳动),没有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活劳动)的耗费。劳动力的生产也有劳动时间的耗费。劳动力的自然再生产时间不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时间、即学习劳动的时间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产劳动力的物化劳动,如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等;二是生产劳动力的活劳动即学习劳动。  相似文献   

13.
是劳动有价值还是劳动力有价值--兼与关柏春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炼成 《经济经纬》2006,23(4):4-5,2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具有价值;劳动作为流动状态,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也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价值,而劳动本身也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价值由劳动力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价值增值两部分组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单位时间内单位劳动力所创造出的价值量。劳动力价值对工资的要求更直接地表现为劳动力生产成本对工资的要求;工资不仅应反映劳动力价值的要求,还应反映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要求,应是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5.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以及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遇到诸多解释力问题,并非是考虑不够周全,而只是一些更为基础的东西没有出现在他的文献中。将劳动价值视为一种关系而不是实体,根据价值在相关维度里的表现形式及其角色变换,可以看出:一切创造人类生命价值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价值的根本维度是人化价值;体现生命依赖性的生命耗费与人化价值是价值的基本关系维度。价值在运动过程中,表现为物化价值、沉没价值、交换价值等不同形式;而价格只不过是由权力关系形成的物的交换形式中的表征价值。在价值的基本关系维度上,由劳动价值关系的质与量的规定性揭示出价值量的决定是作为对个体的异质性简化处理的结果,由此得出价值内涵的一般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提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性工程是对劳动的含义进行拓展。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 ,从总体上来说 ,第三产业的劳动应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科技劳动往往含有知识财产因素 ,科技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创新力 ;管理劳动是高级的智力劳动 ,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独具的组织力。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正确对待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以及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许光伟 《财经研究》2008,34(4):62-7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是实践观指导下的科学的抽象分析法。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不断转化和科学运用,具体化形式是哲学思维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的统一,从而构成经济本质分析与经济运行分析统一的基础。具体而言,价值创造及运行对应了微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价值决定及其运行对应了宏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数学模型分析需要更加广义化和应用化,以增强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多元要素参与分配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经济效率的威力”,劳动价值一元论受到质疑甚至于批判。实质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并不排斥“多要素”在经济分配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什么样的“多要素”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则?使用价值多元论对现阶段的分配理论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