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丁利春 《经济师》2022,(5):123-125+129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西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对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山西省的基本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城市化和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计算不同权重后分别建立不同综合度的评价指标模型、耦合度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是推动山西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整体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响应是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原因。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11年间都在拮抗发展,山西城市化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环境不良则制约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城市化与生态耦合系统的内涵出发,指出人口迁移、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水平等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城市化质量、环境和生态三个子系统,最终选取22个要素指标,建立了三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整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薛若晗  窦贻俭 《经济地理》2003,23(6):831-834
自然资本是决定一个区域整体实力或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区域的开发和快速城市化导致区域的自然资本发生变动,甚至造成供给不足,从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以太湖地区典型区域昆山市为例,探索减缓自然资本消退速度的生态环境对策措施,以及提高区域的绿色竞争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联耦合——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与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关联耦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构建了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规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耦合的要素与时序规律。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问题,对于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缓解资源的退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 先借鉴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并对其时序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结合江苏 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城市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度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作深层分析,并运用江苏省1979~2000年的统计数据估计 了协调度与经济发展间的数量关系模型。最后,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即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有效协调必须以 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整理开发为保障。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在把城市“做大、做强、优势、做美”的过程中,探讨既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并就江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晓红  万鲁河  周嘉 《经济地理》2011,31(3):489-492,499
通过诠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内涵、形式以及特征,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是在产业、规划、社会、政策等多种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含义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化的S型生长曲线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倒U型曲线,演绎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规律曲线,并以中国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随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着先恶化、后改善的不规则倒U型耦合规律,但该规律曲线只是它们实际耦合的一种演变趋势;(2)1985~2005年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耦合表现出先倒U型和后U型的阶段特征,而这种特征曲线正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经济增长的压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特点,构建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真实有效性检验基础上,通过对参数变量的适当调控,选取五种典型的耦合发展模式对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系统是非线性的、时变性的复杂巨系统,SD模型分析此类问题具有明显的适用性。模型的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反映它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有效地反映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杂行为。(2)在不同的模式下,该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结果和情景存在较大差异,五种耦合发展模式都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标。(3)依据SD模型,在数量上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等各子系统的变量进行合理控制,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晓冬  沈正平 《经济地理》2007,27(5):783-786,795
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宪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
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江苏省的城市化出现了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现代化、城市地域特征等诸方面。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因此三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良好的互通基础、密集而等级分明的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沿江城市带的构建成为可能,沿江城市带的建设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相结合,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非农人口城市化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江苏省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水平呈现苏南、苏中、苏北逐次下降的空间格局;城市化速度总体上苏中快于苏南,苏南快于苏北;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朝均衡方向发展,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逐渐增多;根据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关联性,江苏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14.
苏南乡村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张小林 《经济地理》1996,16(3):21-26
乡村城市化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演变过程,笔者以苏南为分析单元,总结80年代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探讨90年代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湖泊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环境日趋恶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症结在于现行水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文章通过实证研究.以江苏湖泊为样本,分析了湖泊管理结构及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湖泊管理经验,建议改进我国现行湖泊管理体制机制,对湖泊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行一体化管理.可行方案是:在现行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础上,在流域尺度下对湖泊实行协调性综合管理,并提出了省级湖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定量分析了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问题。研究指出:江苏省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不尽相同,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与整治必须充分尊重这一客观前提,并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切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定量分析所得结论可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仇方道  朱传耿  孔令平  单勇兵 《经济地理》2004,24(4):468-472,476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L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了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推动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以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以全国和湖北省1952年以来各年城市化率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湖北省城市化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和发展特征。并根据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发展阶段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1986-1994和1995--2000两个时间段,对湖北省近15年来城市比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区域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一直是湖北省城市化发展重要而且稳定的影响因素;工业化对湖北省城市化的影响最为重要,目前由于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其地位相对来说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也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作用还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化发展不可忽视的支持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相对而言,湖北省经济外向度、民众投资、消费能力尚不够强.交通、医疗业尚未形成优势.所以这些因素对湖北省的城市化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