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理论界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衡量的标准应当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只能用生产力标准。我赞成第二种意见。理由有二:其一,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传统的生产关系模式,进行制度创新,使现实社会主义从理想化的原则框框中解放出来,生产关系改革的成功与否不能用本身来衡量,需要借助于实践检验的生产关系原则、借助于生产力这个标尺;其二,改革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两种束缚、两种解放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在自己的全部发展过程中经受着两类束缚、两种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次新的、第二次的解放。“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根据对人类社会漫长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而提出来的科学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要靠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二要靠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外部条件和相关因素的配合。各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要受到该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些外部条件的制约。不是受到这些外部…  相似文献   

3.
关于公有制实现的理论思考周玉林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  相似文献   

4.
持续改革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农村才得以不断发展。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打开局面,"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化解。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是由于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与自觉性,不断促进改革深化和体制转轨,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从本国实际和国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基本生产关系。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所有制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完善需要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拓展;要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公有制主体、市场机制和政府在一、二、三次分配中的作用;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对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是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定具体实现形式即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而言的。解放生产力,通常是指由于生产关系落后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要求通过打破这种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当年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解放  相似文献   

8.
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因而所有制改革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衡量改革得失或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矫正或革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培育建立发展生产力所必须的新组织和新形式,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全面、透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成熟,在生产关系研究上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以既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条件,并没有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不是研究技术层面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社会层面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耿燕 《经济师》2009,(8):29-30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制度的适当与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经济发展是否有潜力的指向表。  相似文献   

12.
在邓小平理论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他的民主法治的执政新理念:(一)民主法治必须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不断完善,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不断增强,实行民主的成本问题才能解决。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政治问题用经济的方法来解决,坚持在处理经济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需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调整改革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人格化代表——劳动者最先发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及其薄弱点,发现改革的潜在收益。当改革的预期收益大于其预期成本时,生产力的人格化代表就会产生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使改革获得强大的动力。改革一旦在原有体制上打开一个缺口,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从而出现获利机会,使改革获得持续的动力。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利益变动是改革的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14.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高度民主自治,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没有共产党领导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没有人民民主的实践和 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民主政治是推动人类社 会发展前进的主题曲和制高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 解放,意味着摆脱束缚。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生产力摆脱生产关系中不适应其发展的束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处于不断的矛盾运动中。由于运动的基本状态不同,人们解放生产力的形式也不同。当新生产力已经出现,而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旧生产关系时,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要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成为对抗性质,这时先进阶级自觉地领导人民以社会革命形式,推翻腐朽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承认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在生产  相似文献   

17.
张东安 《生产力研究》2003,(3):91-92,110
本文拟从生产力和生产系关角度来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和生产系发展和变革的关系。其一 ,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其二 ,人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是一致的 ;其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和发展与人的发展应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18.
邓春玉 《经济师》2002,(7):266-266,274
一、邓小平同志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方法论的出发点出发点决定思维的方向 ,决定思维的科学与否。只有从正确的出发点出发 ,才能形成正确的方法论 ,从而形成正确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时始终如一地坚持了生产力第一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点。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 ,遵循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规律 ,而从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出发 ,则偏离了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宗旨。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早在 1943年 7月 7日《解放日报》刊登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就已明确提出 :…  相似文献   

19.
杨相琴 《经济师》2002,(9):37-38
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这个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这样理解并不为错 ,但不全面。根据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刻阐述 ,文章认为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仅仅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而且更重要的是 ,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的脉搏 ,使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解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农村安定团结的一项主要措施.为了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需要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毫无例外地起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