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灾减灾是涉及人民安全、社会繁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的现实问题。笔者在近年来深入调研福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对福建防灾减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认真思考,提出科学把握防灾减灾规律、扎实推进福建防灾减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防灾减灾投入机制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防灾减灾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会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寻找不断完善符合中国防灾减灾特点和规律的支持策略,实现防灾减灾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调整投入重点,由注重减灾、救灾向注重灾害发生前的预警系统、灾害发生中的救援系统、灾害发生后重建系统的整体布局、合理配置转变,将是中国防灾减灾未来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第42届联大第169号决议宣告:本世纪最后1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其目标是到2000年,每个国家都做到在其发展规划中列入防灾内容,使在下一个世纪中因自然灾害导致人的生命损失减少50%,经济损失减少10%-40%。我国政府响应联大号召,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积极开展减灾工作。吉林省在实现全国"国际减灾十年目标"中,加大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在抓好减灾、救灾工作,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防灾、救灾工作,今年6月20日,省里在桦甸市召开了"全省减灾、救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认  相似文献   

4.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国家减灾委要求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紧密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宣传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今年4月底至5月中旬,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城市减灾防灾方面起步较晚,在多年借鉴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的现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和相关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中心城市的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可以看出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破坏度最严重的是北川、平武、汶川等减灾防灾能力最薄弱的县域中心城市.因此,强化县域中心政府的城市安全意识,建立并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中心城市减灾防灾建设力度不能不引起重视.当务之急是结合各县域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实情,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加强城市的减灾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征用补偿是防灾减灾经济动员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经济实力转交为防灾减灾实力的关键性环节。防灾减灾动员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需要政府的干预,经济补偿是解决市场失效的重要手段。完善我国现有防灾减灾动员征用补偿制度,建立系统的制度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法制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征用朴偿是防灾减灾经济动员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经济实力转变为防灾减灾实力的关键性环节.防灾减灾动员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需要政府的干预,经济补偿是解决市场失效的重要手段.完善我国现有防灾减灾动员征用补偿制度、建立系统的制度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法制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一、要高度重视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在城市发展中,有一个极其重大问题,必须及早统盘考虑,这就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特别密切,许多工作是直接通过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如规划(含抗震、防洪、人防、消防规划)、设计(含抗震、防火、人防)施工、质量监督、施工验收等环节来完成的。因此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特别是城市建设主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提出1996年减灾日主题为"城市化与灾害"。根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关于开展"城市化与灾害"活动意见的函》的精神,就进一步做好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一、深化认识,增强合力,进一步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搞好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优先考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人说,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多层次、功能齐备、结构复杂的巨型系统,而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通讯、能源供应、给水排水和防护工程被称为生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强调防灾、抗灾、救灾三结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其中,防灾是指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在灾害发生之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减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在灾情出现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损害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紧急抢险、转移疏散灾区人口、抢种抢收农作物等.当灾害形成后,政府应当迅速开展灾害救助,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因此,人类社会在对付灾害袭击时,防灾、减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建立健全七大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与气象相关的灾难越来越多。不少国家已经或开始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有专家认为,加拿大的应急反应和灾后恢复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本文试图从立法、防灾减灾国家战略、应急准备计划、政府职能、应急管理、国家灾害管理系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研究、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标准与规范、灾害风险与薄弱环节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气象预警、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全国性防灾减灾网络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加拿大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逸群 《时代经贸》2012,(14):94-95
区域防灾减灾管理是政府及公共机构对地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模式的简要比较和研究,分析目前成都市防灾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目前成都市灾害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3年的印度洋海啸;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10月8日南亚7.8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地震,数万生命在瞬间消失,中华大地沉浸在悲恸之中;2010年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冰岛火山的喷发……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唤起了民众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补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工程,整个社会要脚踏实地的补上“防灾减灾”教育这一课!——特别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 12亿人口的大国 ,面临着人口多与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走绿色生产力发展道路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资源、环境存在问题的阐述 ,说明了走发展绿色生产力道路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破坏 ,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局面 ,必须与实施减灾防灾策略相结合 ,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结论是人类最终不能完全改造自然 ,只能竭尽全力地顺应自然 ;要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 ,不断地修复自然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建立一个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由此来调整人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5.
气象信息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气象信息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服务"三农"更是气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气象信息不仅在防灾减灾和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工作中效益显著,而且在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世界各国自然灾害的严重增多,防灾减灾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灾后重建也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一种,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更是石旭铎国家和地区得到警醒.本文主要对城市防灾减灾工程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云南省“九五”期间科技防灾减灾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云南省“十五”期间科技防灾减灾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与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灾害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不完整、不统一,统计标准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对灾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国家的减灾工作.完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统一性、灵活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从自然灾害发生、损失情况,救灾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灾后重建进展和减灾防灾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设置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征用补偿是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征用补偿工作是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合理确定征用补偿的范围和程度。在保护私人财产权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落实征用补偿经费,采取灵活的征用补偿办法;加紧制定征用补偿的法律法规,完善征用补偿程序;建立防灾减灾动员准备基金制度,加大重点动员地区的征用补偿经费投入;明确征用补偿职能部门和征用补偿需求部门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极端反常性气候等自然灾害的频发,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破坏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基于此,中国各级政府就要适时构建科学的防灾减灾体系,而相较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更直接地面对着灾害的考验。地方政府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基本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