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亮 《经济经纬》2001,(6):15-19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之点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等六个方面。而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独立贡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所有制理论上的贡献都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因而所有制改革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基于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绝不搞私有化;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绝不搞单一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是讨论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依据。在当前条件下,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公有制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静态的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构成;静态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构成。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加工改造制作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过程;动态的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蕴涵在四个环节整体之中。由此,我们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5.
陈文通 《经济纵横》2012,(4):1-13,67
撇开对生产方式的考察,不可能科学说明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破解面临的经济难题,对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研究不能代替对生产方式的研究。为了准确理解生产方式的涵义和澄清理论是非,首先需要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生产方式的论述,进而搞清楚生产方式同生产关系和所有制范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的主体性与历史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制是对生产力的占有以及利用和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它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合部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提供现实的起点;它作为生产关系的原生点和人们间本质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缩写。所有制无不具有与生俱来的多重主体性。所有制的历史本质与主体性,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发展提供着深刻宏大的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侧重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以新的观点、新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侧重于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使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人的其他关系融进缕缕阳光,更加规范化、理性化、人性化。两种理论的交互作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三个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迄今学术界尚存在分歧。本文拟就此与同志们切磋。一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范畴的内涵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力概念有一个大同小异的传统提法: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最简单的提法是人与物两个方面。斯大林在《苏联共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研究了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和分类、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特性、所有制实现形式与所有制本质的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变换和更替的规律等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和研究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制及机制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正像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制度最终由生产力决定并不矛盾一样,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及机制的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及机制构成经济制度的准生产力基础并决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探讨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利于分析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不易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正> 张闻天同志写于1963年的遗作:《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一文(发表于《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是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论文中,最阐明事物本质的文章,其思维的深邃、理论的洞察、逻辑的辩证、论证的严密是前所未见的。它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困惑,并且指导着我国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的未来。在以往许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论述中,的确带给我们若干片面的、不确切的、没有揭示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1)以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2)生产关系内部是没有结构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关系。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价于生产力与所有制的矛盾。(3)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所有制关系。由于上述错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混合所有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有制在性质上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 ,不可能抽象出第三种形式。“混合所有制”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层次多样性的生产关系的总称。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产资料所有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决定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经济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论涵义十分丰富,应当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确保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如果不顾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机械地搬用理论条文,指导纷繁复杂的经济工作,就有可能重蹈复辙,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分离,阻碍乃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为了实现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这就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不能与之相适应的矛盾。解决办法就是在发展公有制  相似文献   

14.
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的核心部分是所有制关系。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双重所有关系,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关系是把生产力三要素统一起来的内在结构,所有制要表现三要素的归属或所有关系;第二,生产的两重性决定了所有制的双重性;第三,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也要求所有制是双重所有关系。斯大林生产关系内涵过小,解决这一问题只需把单一的所有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扩展为双重的所有关系,这样,就有可能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所有制改革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展开,我国所有制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突破,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所有制改革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为了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我国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创新和改革实践的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特作如下回顾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承认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在生产  相似文献   

17.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一对基本范畴。对于二者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作过经典性的概述,并在《资本论》中作了更为翔实的论述。50年代初,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957年,毛泽东同志针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经济运行新格局和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作了新的阐述。这些经典性的论述,无疑对我国理论界探讨这一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产社会化不仅是一个描述现象的概念,还是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起重要中介作用的理论环节,是分析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变迁的前提和基础.对生产社会化本源与发展脉络的研究表明:生产社会化的内涵和结构、推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基本经济模式的关系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似乎早有定论,就是斯大林指出的三个方面。本文对这一界定进行了分析,提出劳动力所有制也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据此首次提出和阐述了“生产力所有制”概念,认为这一概念的确定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曾长期把生产关系理论等价于所有制理论,实际上马克思完整的生产关系理论体系是由所有制和依赖两个维度构成的。前者是从生产中二要素结合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生产关系;后者是从生产中交往联系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的依赖理论由于强调和突出了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利益联系和交往关系,而不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就把理论的分析视线和研究重心吸引到人们之间的互利合作上来,从而有利于探讨什么样的互利合作机制或制度安排,对于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或稳定增长来说是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