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利波  丁纪岗 《生产力研究》2006,(8):105-106,114
文章从区域经济波动位势(平均增长速度)、区域经济波动位势差距和不同区域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变化三个角度考察了区域经济增长、波动与国家区域开发战略演变的关系。得出了“全国和各区域经济波动位势与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均衡倾向逆向相关”、“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均衡倾向和区域经济波动位势差距缩小之间存在滞后正向相关关系”等重要结论,并对相关结论给予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价值的计量模型和经济增长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自然主义经济学的观点 ,分析了价值的自然基础 ,从价值形成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进行研究 ,提出了价值的基础是价值的自然属性 ,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生产力 ;在此基础上 ,通过价值历史方程的求解 ,分别求出价值组成中的自然资源价值、简单劳动价值和知识的价值。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部开发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开发消除结构约束,不仅具有启动市场需求刺激消费的功能,而且具有供给功能和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带动功能。结构调整与实现经济增长具有内在一致性,西部开发增长的路径选择,应以适用技术为依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实现西部经济增长。由此,西部开发应有一些配套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我国目前房地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以房地产业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模型,采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2年~2007年房地产投资、商品房消费和城市GDP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测算出了房地产业投资、商品房销售和城市GDP的相互作用系数,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6.
市场机制下的增长不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炜 《财经科学》2003,3(5):41-45
本从市场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分析市场原则中的明显缺陷,并由此推导出市场机制下经济增长中的不经济因素。一是供给相对于有效需求呈过剩趋势,价值实现的矛盾始终内在于机制运行中;二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条件在以商品化、资本化方式纳入市场机制运行后,使个人追求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可能同时成为破坏继续追求这一目标所需的生产条件的过程。这些不经济因素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都经历或正在经历,考察他们的应对策略无疑将对我们的市场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的问题,它取决于不同时代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体制,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区域经济增长也随着不同经济体制模式表现出不同力量的作用。在完全的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布局完全由国家统一规划,生产规模和产量也受国家统一控制,各地区干部和职工的分配也是由国家在划分大区的基础上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文化、经济、政治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文化作为非物质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文化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素质涵养的高低,是决定物质生产水平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文化作为现代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体标 《经济学》2007,6(4):1053-1074
本文试图从生产技术角度构建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同时容纳Kuznets事实和Kaldor事实。模型经济由最终部门和多个中间部门组成,最终产品由各中间产品以CES函数形式生产。各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不同,而这种差异引起经济结构变化,并导致中间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进而决定各中间部门之间要素流动和产值相对份额变动。最终产品的技术增长率为各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加权平均和,并随经济增长单方向变动,变动方向与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观经济研究: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观经济或称区域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本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极的理论特征 ,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九点新进展 ,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关于这一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新思路 ,其中包括增长极定位新原则、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增长极发展战略、牛肚子战略的再思考 ,以及关于区域差异和协调发展问题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试图从生产技术角度构建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同时容纳Kuznets事实和Kaldor事实。模型经济由最终部门和多个中间部门组成,最终产品由各中间产品以CES函数形式生产。各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不同,而这种差异引起经济结构变化,并导致中间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进而决定各中间部门之间要素流动和产值相对份额变动。最终产品的技术增长率为各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加权平均和,并随经济增长单方向变动,变动方向与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2.
崔文奎 《经济师》1998,(1):52-54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崔文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诀议》中明确指出:要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之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实施中,人作为主体,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人口压力构成了对...  相似文献   

13.
现有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人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经济增长的结构趋向于均衡时,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1978—2007年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过去20年,我国创新要素布局的重心实现了从内陆向沿海省市的转移,2010年创新要素富集度排名前六位的省份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市场成为驱动创新要素重新布局的关键力量。近十年创新要素富集度的区域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以综合指数衡量,1991年创新要素最富集省是最匮乏省的13倍,2001年扩大到17倍,2010年已高达42倍。我国区域发展经验表明,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较大影响需跨越一个分界点。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进入让创新发挥更大作用的发展阶段。多层次的创新要素分布格局初步形成且仍在分化,落后省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难度较大。我国应更加重视创新要素的培育、提升和供给,消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为创新驱动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杰  陆凤存 《经济师》2006,(1):37-38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21世纪80年代以后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考虑了技术作为经济系统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研发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文章通过对新增长理论的介绍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说明新增长理论的理论适用性和解释力,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但由于存在传统生产力布局的不同,以及地理位置、技术、资源和政策的差距,各个地市间发展不平衡状态正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若长时间内不消除或是差距过分拉大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变动历程与变动态势进行统计分析,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为经济空间集聚的酝酿起步、快速推进、巩固强化和空间扩散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四大板块的相对均衡增长、七大板块的交错增长、东部主导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向西推进等特点。文章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将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的空间增长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积极推进三级国家增长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增长极理论的视角出发,在严格假设条件和放宽假设条件下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和分析,认为中央政府在确定各省的投资配额或各省政府在确定各地区的投资配额时,采取经济增长极模式有重点、有侧重地投资比采取均匀投资模式不分重点、均匀分配地投资的经济增长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投向增长极的投资配额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增长极的资本存量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随着增长极所获得的新增投资的增加,在对增长极的开发效果越来越显著的同时,极化效应程度会逐步加深,使得腹地与增长极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在确定各地区的投资配额时,需要考虑整个地区和腹地对预期经济发展差距的承受能力和对经济发展差距预期所需经历的时间长度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