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劳动者心理素质是劳动者自身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其劳动能力发展和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现实生产力更高更深层次的构成要素。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及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的知识化 ,使人成为高智慧劳动者 ,其劳动的创造性 ,使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劳动工具的知识化使之成为智能机械 ,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知识化带来了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利用率的增长。知识化方式 ,以增强生产力内在因素活力为解放生产力的突破口 ,走出了内涵发展的创新之路。知识化方式与暴力革命、改革方式相比 ,是当代中国生产力解放的最佳方案 ,知识化方式解放生产力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践性诠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静态的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构成;静态的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构成。动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加工改造制作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过程;动态的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蕴涵在四个环节整体之中。由此,我们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4.
论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精神生产的动力机制 ,它是精神生产劳动者 ,运用精神生产手段创造观念形态产品的能力和力量。在精神生产力中精神生产劳动者是能动的、主导的因素。精神生产力比物质生产力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精神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劳动力主体的逻辑和历史依据 1.劳动力主体的逻辑依据 实践是一个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以及二者相互创造关系组成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实践客体子系统,劳动者是实践主体子系统,劳动工具是实践中介子系统,生产力是实践系统的整体功能。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于劳动者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利益。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要靠劳动者的创造和使用。劳动者不仅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熟练掌握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率。同样的劳动资料,在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体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劳动者 ,而劳动者的素质是其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 ,所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一个人的身体素质高低的因素主要在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这两方面。先天遗传只是提供了素质高低的可能性 ,而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后天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体育运动对改善和提高人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与能力、心理发育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体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贺定修 《生产力研究》2004,(2):79-80,85
本文认为 ,在信息时代数学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数学在当代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通过作用于科学技术、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再与其他的要素结合而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数学科学 ,改革数学教学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数学人才 ,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定义新探张树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一般表述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等因素构成的。”如《辞海》、《社会科学词典》等著述大体都是这样表述的。我认为,生产力的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的,其道理在于:首先,生产...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与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决定因素”具有不同意义的内涵 ,但同时又是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决定因素”的人创造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革新了劳动工具 ,使劳动者获得了真正意义的解放。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对于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破思想政治工作“务虚论”,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务虚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而不是务实,是搞形式,装门面的事情,不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目标、任务形式化。克服这一错误倾向就必须用求真务实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活动,它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劳动者提供精神动力、为发展社会生产提供政治保证这三条主要途径,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间接转化为社会…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主义信息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信息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信息作为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诸实体性要素的粘合剂,作为促进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启动机,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伴随始终的。信息与材料、能源并列为一切劳动过程的三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经济信  相似文献   

12.
联合产权理论①揭示了与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生产力相一致的产权运动规律,由此建立起来的联合产权制度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在当代世界生产力体系中充分实现和发展;有利于以知识劳动者为代表的整个劳动者阶层利益的充分实现;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在资本股份制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资本经营的局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是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非实体生产力的本质及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当前,随着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改革中一些最基本问题的提出,人们关于生产力的研究也逐渐深化了。本文试图对生产力的本质及现实系统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实体观的看法。一必须突破传统的生产力实体观“实体”生产力概念渊源于斯大林对生产力的著名定义。它着眼于具有质料实在性的因素及其构成,以“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为生产力之本。我把这种单纯由实体性因素构成生产力韵观点称之为生产力的实体观。当前,它正面临着两个尖锐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生产力到底有无自己相对独立的存在。实体生产力理论的逻辑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这种生产劳动也存在着一个生产力的问题,即精神文化生产力。精神文化生产力通常有三个意思:间接物质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就精神生产力而言,它包括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与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其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等静态性要素和生产、流通、交换过程中的互动机制等动态性要素。  相似文献   

15.
张敏  柳亚 《当代经济》2007,(11):129-130
精神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这种生产劳动也存在着一个生产力的问题,即精神文化生产力.精神文化生产力通常有三个意思:间接物质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就精神生产力而言,它包括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与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其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等静态性要素和生产、流通、交换过程中的互动机制等动态性要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不是劳动者、劳动资料等物质实体,而是生产力的各种物质力量,其中包括劳动者的自然力,劳动者科学技术的力量,劳动者社会结合的力量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力,科学技术只有作为生产力的相对独立的要素之一,即作为劳动者科学技术的力量,才能成为生产力。我们只有从劳动者科学技术力量与生产力其它物质力量的比较中,才能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真谛,消除对它的疑虑。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否动摇了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决定地位,在理论界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和劳动者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是互为前提的。无论是科学技术由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是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结合程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发展和制度完善的基础是生产力主体——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确立和确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体育在提高劳动者身体、文化和心理等素质方面的作用。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劳动和工作能力,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现代生活的要求,从而促进发展社会生产力。体育为社会造就了体质强健的劳动力大军。体育是每个社会成员实现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林致远 《经济》2024,(4):38-40
<正>“新质生产力”是近期政策的高频热词。从演进脉络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政策推动的主线。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因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它包含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多个要素。顾名思义,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质态的生产力。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要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