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交通对住宅地价区域差距的影响对深刻理解交通对于区域发展差距及要素分布的关系以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4—2020年间偶数年中国11个巨型城市区域内部城际列车联系数据与城市住宅地价数据研究城际交通对区域内住宅地价差距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城际列车联系与巨型城市区域内住宅地价差距之间总体呈“U”型关系,即城际列车联系缩小了多数巨型城市区域的住宅地价差距,但却开始扩大东部巨型城市区域的住宅地价差距;人口分布均衡化是其中缩小效应的重要机制,而高端生产要素在核心城市的集聚则是扩大东部巨型城市区域住宅地价差距的主要原因。这些发现为交通与要素分布的关系等经典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拓展了以往关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均衡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城市内部空间这种孤立和中观的空间尺度.在区域层面,城市间与城际交通的协调发展未引起过多关注,这一问题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结构中表现更为明显.目前我国城际交通主要特征是公路交通方式为主,同时公路交通与城市发展也存在相当大的冲突.促进区域和城际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以客运交通系统优先的城际多模式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而不只是单一的公路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城际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的有机分离,鼓励城际客运交通与区域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整合,同时尽量减少货运交通对城市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城际轨道交通是一个新兴类别,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形式,对于带动城市间交通发展以及旅客交流,统筹沿线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等方面加以研究,分析其建设意义,结合沈阳至抚顺的利用原有苏抚线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因此城市间的交通和运输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群区域交通运输的问题,多数城市已经规划了规模较大的城际铁路线网,在往后的发展当中都将进行网络化的运营。城际铁路具有线路长度短、运行速度快以及行车密度大等特点,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城市群区域范围运输的需求。城际铁路网络运输的关键在于其高效、可靠和安全性,这就需要对城际铁路运输组织进行调度指挥工作,而网络化运营则给城际铁路调度指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城际铁路调度指挥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2008,(14)
两条黄金通道改变了两座魅力城市的经济血脉。一端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另一端是交通、金融、制造业中心天津,只需30分钟,在京津城际高铁的驱动下,京津经济也驶入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空间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升城市群的铁路交通通达性与城际铁路站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为节点,城际铁路线直达关系为连线,构建城际铁路复杂网络模型。建立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密度、模块分析、聚类系数、k-核、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分析指标体系,分别刻画整体网络、局部子图和个体城市等不同空间网络特征,探索城市群城际铁路站点的空间布局的规划优化策略,为传统偏重个体而不注重城际铁路站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划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分析我国城际铁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区位,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系统研究了城际铁路网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认为城际铁路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便捷的交通在改变人们出行习惯的同时,也对沿线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城际铁路通过高速、大运量的运输,有利于劳动力和资本在站点地区集聚,加速这些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于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地区城镇的现状和问题,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目的,提出了借助于城际铁路发展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新城的思路,并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地区的城镇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做好城际铁路沿线的城镇规划;二是通过低票价和优质服务吸引客流。  相似文献   

9.
以长三角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7~2016年间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显示:①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城际差异浮动增强,基本呈现"东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上海市韧性水平最高。②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格局。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稳定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城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④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动态调适期,70%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上海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不在上海,就在去上海的轻轨上”是百万海门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加快海门与上海的城际轻轨建设,开启两地交通的第五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以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城际快速通道以及跨长江通道、重要枢纽客运设施等建设.其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来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东京都等国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辽宁省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建议:以打造都市圈经济为核心,重点实施交通引导城市开发(TOD)战略。以建设辽宁省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为切入点,依据交通设施布局,重新制定辽宁省城镇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以及生态环保新格局。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做大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经济区,做强以大连为核心的沿海经济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专利申请微观层面数据和212个后发城市地级市层面数据,构建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后发城市经济追赶的影响效应,并从城际创新合作视角探析该影响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缩小后发城市与先发城市的相对经济差距,而且促进了后发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水平、地理区位等追赶情境差异均会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经济追赶的助推效应。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城际创新合作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后发城市经济追赶的重要渠道。并且,城际创新合作机制呈现出普惠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特征,从合作城市看,不论与先发城市还是后发城市进行创新合作,均能促进后发城市经济追赶,而从创新类型看,主要通过实质性创新合作而非策略性创新合作助推后发城市经济追赶。  相似文献   

13.
交通容量约束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文章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着手,从交通容量限制的角度出发,对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适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容量约束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强化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有效反映交通容量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亚  LIY  李攀科  LIP  n-k 《价值工程》2014,(4):9-10
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一方面为城市加快交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引发交通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阶段居民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逐年提高,通勤以外非基本出行的需求迅速增加,对交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经济发展与私人交通、经济发展与公共交通两方面阐明城市经济与交通结构的互动关系,为寻求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之间的协调机制,逐步建立适宜的交通结构目标奠定理论基础和可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肖彬 《中国审计》2009,(2):50-5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愈加严重。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地面交通压力和保护城市环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包括地铁、轻轨、城际快速铁路等)以其大运量、高效率、低污染等优势得到各大城市的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投资金额逐年递增。但是,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初期投资巨大(每条线路投资动辄几十至上百亿元),  相似文献   

16.
合理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极为重要.合理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减少私家车辆出行、降低人们出行成本,同时也减少城市机动车的拥堵情况.通过优化城区公共交通和城际公共交通、保障短距离非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几个方面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这种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世界城市判别指标体系及北京的努力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准确判别世界城市的等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城际联系纳入研究视角,构建了基于城市个体与城际联系双重标准的世界城市综合判别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本文通过指标的测算,比较分析了世界39个著名城市的发展水平,并针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融合校正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衡量2001—2017年中国地级市空间结构,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及内部均衡的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城市群)存在异质性,当人口规模低于600万人时,单中心结构能够实现效率与均衡的双赢,而当人口规模高于1000万人时,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并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对于人口规模介于600万—1000万人的城市而言,实施单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其实现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这种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都市区的发展如何,又直接关系到城市群或者城市连绵带在参与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市区的规划建设既是中心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