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丁岩 《中国金融》1999,(4):27-27,30
由于历史形成的业务分工和管理模式,国内各商业银行多年来普遍采取授信业务分散管理的模式。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对同一客户分头授信,本外币业务分割授信,对贷款、贴现、承兑、保函、信用证等分散授信。随着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品种的增加和客户授信需求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4.
我行个人综合授信业务自2002年7月开办至今已一年多时间。为全面了解此项新业务发展状况,总结营销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促进个人贷款发展,近期我处对个人综合授信业务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  相似文献   

5.
6.
内部控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管理技术,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大企业逐渐发展为跨国公司,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经营越来越复杂,管理人员不可能地企业直接控制而必须分级管理,也决不能凭经验决策,于是便制定了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以使所属分支机构相互制约和配合,遵守最高决策层制定的规定,有效控制风险并取得预期的效益,目前,内部控制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所采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银行贷款的投放必须由单一型向多元化、低风险发展,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要尽快实现“优良客户划分与授信管理”的最终目标,应注意和把握好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客户授信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国内银行国际化,商业银行与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客户的业务往来逐年增加,对金融机构客户的风险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由于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客户间的业务往来具有种类繁多.多为信用业务且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依据国际惯例.目前对金融机构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一般由商业银行总行统一控制并采取每年依据对客户的综合信用评级给予授信额度(Credit Limt)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统一授信制度的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2.
吴鹏 《国际金融》2001,(12):44-45
自1997年以来中国银行逐步推行对客户的统一授信及信用评级。在解决多头授信、分散授信,控制授信风险、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及机制、明确授信各部门的职能及权责、正确评价客户信用风险、维护我行债权安全等诸多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部门片面理解统一授信管理中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价、管理理念,在实际授信管理及操作中存在漏洞,也导致了授信风险的加大。下面就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和防范方法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集团客户和关联企业实施统一授信是当前授信实践中的前沿课题。实施集团客户授信关键是防止“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集团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收回由于授信产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或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信贷风险高是我国当前金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统一授信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实施统一授信必须坚持:授信主体统一,授信职能部门统一,授信对象评价标准统一,授信品种管理统一,客户实有授信与或有负债统一,授信额度与授信担保条件统一,总量控制与动态监控统一。  相似文献   

15.
对客户实施统一授信制度,在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已有四年多时间,但对额度授信的认识和管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以下简称“新协议”),  相似文献   

17.
18.
防范关联交易贷款风险是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的一个难点。应制定集团客户关联企业识别的量化的、统一的、可操作性的标准;加强对集团整体信息的调查分析,有效落实担保措施,建立针对集团关联企业的相互担保贷款的风险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经营目标是提高自身的效益,银行要办成赚钱的企业,关键在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商业银行要从改善个人信贷服务中赚钱。  相似文献   

20.
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当你对集团客户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并参考相关额度审批内容进行了正确的判断后,是否应该给予该客户合理的授信额度自然就有了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