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人们在谈论分配问题时总是这样认为,资本主义搞的是按资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从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在分配制度上也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么,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否相矛盾,应该怎样来正确理解,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煤炭企业转机建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工资分配机制的确定是其中比较迫切的问题之一。国家关于分配的最高原则阐述在十五大报告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论煤矿实现宏观按劳分配的条件煤炭部财务劳资司何德良《劳动法》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入分配方面,《劳动法》的中心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所决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平均主义在消费品分配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劳动者劳动报酬存在的差别。平均主义观点的实质是反对按劳分配,要求建立某种符合小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分配方式,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平均主义曾经是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后还常常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要求,这是因为一直存在着产生平均主义思潮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学说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交换,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才能得到贯彻,劳动报酬的数量也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由此就出现了劳动报酬上的差别。这种以劳动作为依据而产生的差别不是“贫穷悬殊”,也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作者还指出,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自然时间分配,把按劳分配原则同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等同起来,都是不对的。 本文还专门分析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认为,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既要体现按劳分配,又要有利于保持杜会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5.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该落实到职工的工资和奖金的分配上.采用先进合理的分配办法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途径.煤矿职工的工资分配,目前主要是按照职工的现行等级工资作为依据进行分配的.职工的现行等级工资近年来主要是按照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进行升级、“坐车”升级、普调升级、进档晋级、提高定级标准等办法形成的.职工等级工资的形成由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6.
分配问题是目前劳动工资的重要环节。尤其奖金的分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按劳分配政策的贯彻。因此,必须使奖金分配得以完善和改进。一、奖金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等量的劳动报酬应该反映不等量的劳动。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而奖金则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辅助形式。计时工资只能反映劳动者在一定  相似文献   

7.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重塑现代企业制度。按劳分配仍然是我国工资分配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确认其他各种收入合法性的同时,应当对按劳分配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地研究。研究其中劳动内容标准、计量指标及其横向比较标准,从而把按劳分配原则更好地贯彻下去,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存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对企业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的不公平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分配因福利份额逐步扩大造成平均主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主要指对企业销售净产值的分配。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分配关系,即:政企之间的分配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国家(社会)对企业(劳动者集体)的按劳分配关系。第一种分配关系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采用税收的形式实现;第二种分配关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采用资金价格及其转化形式实现;关于第三种分配关系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既不宜采取工资的形式,也不宜由社会直接分配职工,而存在两级分配关系,国家同企业之间存在着按劳分配关系。应遵守按劳分配的原则,采用工资总额(企业集体的劳动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的形式实现。对如何具体实现这三种分配关系,作者也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新的分配方法是三次扣除(税金、资金付费和大部分企业基金),两级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按劳分配原则的马克思原设想与我国过去的实践相比较的基础上,集中地论证了企业职工工资同企业经营成果挂钩作为一种新的分配模式,对按劳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作者列举了新模式的十大发展。作者认为,新模式把按劳分配分作两个层次进行,突破了旧模式中国家直接对个人分配、工资分配顺序、劳动量计量、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等理论,并在按劳分配中引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作者还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上论证了新模式不仅不违背按劳分配的原理,而且是与从产品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是对按劳分配原理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九五”期间国家将采取措施改善分配不均: 1、在国家以个人收入分配总量和结构实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工资分配水平的机制。同时,以兼顾公平为原则,建立起政府调控为主的社会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强调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  相似文献   

11.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共有的分配原则,它是更高一层次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必须允许并鼓励企业家才能参与收益分配,同时避免国有企业职工直接参与利润分红的不合理倾向。  相似文献   

12.
蔚蓝 《中国石化》2006,(1):33-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实行同工同酬,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为了充分利用薪酬这个经济杠杆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福建石油分公司近年来逐步在各市公司推行了劳务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改革,让劳务工们在与企业共担风雨的同时,也共享温暖的阳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同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对立起来的观点进行商榷。文章首先阐明了作者领会的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三个基本点。其次,探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按劳分配的关系。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是许多规律特别是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着分配过程,要通过两个层次的劳动计量来完成按劳分配。但是,不能把第一个层次的劳动计量看作等价交换过程,完全由价值规律支配。再次。针对有些文章认为在商品经济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相通的说法,着重分析了两者的区别,说明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分配制度,不容混淆。最后,作者从研究分配问题的方法论上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指出有些文章否定按劳分配,同方法论上的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 ,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这为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尤其是为解决困扰国企因收入分配而导致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失、积极性不高、活力不够等难题 ,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保证。因此 ,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 ,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内部分配新机制的探索摆在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充分表明  相似文献   

16.
正确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煤矿实行吨煤工资含量包干后,采用什么样的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这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合理的分配形式可以调  相似文献   

17.
从1996年起,聊城棉纺织厂对分配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炼,初步形成了适合厂情的“有效劳动分配法”,即以有效劳动为基础,以岗位技能为主体,实行成本、质量、管理否决的分配方法。本文就实施这一方法的三个前提、三个步骤、三点成效作以简述。三个前提1.以有效劳动为分配原则的理论前提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有一个理论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能力分配,还是按劳动量分配?劳动能力是潜在的能力还是现实的能力?劳动量是付出的劳动量还是有效的劳动量?当前,纺织行业严峻的市场形势促使我们对分配问题有…  相似文献   

18.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薪酬体系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岗位技能工资制基础上,采取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双管齐下的分配方式以激励生产人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9.
一、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是全社会通行的单一的分配制度,但经过30多年的实践后,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以最大限度地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坚决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特定条件所决定的劳动力价值规律,偏离这个客观经济规律,就会步入歧途.按劳分配这一规律被人们认识以后,怎样才能贯彻执行得当,这是人们所关注的事.对此,我国几十年的实践,总结了不少的经验教训.目前,虽然工资分配的形式很多,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计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