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更依赖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20年各地级市面板数据,借鉴HK经典要素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模型,分别测算出广西“两区一带”及14个地级市农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错配的相对扭曲系数。结果表明:广西整体农业资源错配水平偏高,且不同经济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情况不尽相同;三类农业生产要素错配中农业资本要素错配地区间差异最大;观测期内广西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总体上波动趋势明显;不同地级市间农业生产要素呈现出不同偏向的错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农业资源错配程度,为广西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助推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认为发展模式的转变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次,基本上是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在内的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追求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和粗放式的增长,转变到更多依靠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要素等等;第二层面是制度要素,包括政府职能转变、银行体制、国有企业等等。从"十五"时期出现的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看,依靠高投入,维持 GDP 高增  相似文献   

3.
刘伟 《山东经济》1996,(5):44-46
谈谈劳动力市场的基础结构刘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开放多元的体系,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生产要素最基本的是资金、物质、技术...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资本和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均属于被动的生产要素,而劳动力才是在生产要素中占有主动地位,且是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劳动力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改变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只是土地、劳动力的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表现在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型过程。我国在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以后,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在下降,新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的重要性在提升。如何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国际上有新型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国梅 《辽宁经济》2005,(12):23-23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的背景下,土地、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其供给基本还是由政府掌握。在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条件下,中国70%的土地供给是依赖于行政手段,土地事实上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资金要素方面,新的融资渠道虽然发展很快,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融资主渠道;在劳动力方面,种种限制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制度,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抑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生产要素的供给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劳动力市场,主要有五个要素组成:主体要素、价格要素、基础要素、保障要素和调控要素,只有这五个要素真正并且完全具备了,劳动力市场才会在市场规律下正常运行,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主体要素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同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相同,也分为供给者和需求者。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并未真正的形成,或者说作为市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展开,上海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禀赋和供求关系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示出来。不同生产要素的占有者所获得的社会分配各有差异,形成不同的社会收入人群。上海社会的要素分配状况即制约于上海的市场关系,也一定程度地受制于全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本文对民国上海要素分配及商务成本作一粗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任兴洲 《中国招标》2004,(1M):11-17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殷凤 《开放导报》2001,(10):30-31
地域间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是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缩小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欠发达地区缺乏的要素能否从内部更多地积累,并吸引发达地区的要素流入。不可流动要素的状况是决定要素运动的重要方面,而要素运动又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因而,若能有效改善一个地区不可流动要素的状况,则有助于该地区要素的积累和流入,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一些不可流动要素的状况是无法改变的,如一个地区的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等,但是,诸如交通、通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及促进生产要素结合的各种制度性及体制性因素则可以改善,而在这方面,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政府能够改善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状况,同时切实改善体制与制度环境,则一方面能够吸引可流动要素的流入,另一方面也可加强本地区薄弱要素的培育,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弥合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使之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拉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愈益显现出其历史局限性。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是难以为继、无法持续的。外贸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鉴于中国转型时期特有的制度因素,本文采用2004年中国地区行业层面的数据检验了市场分割制度安排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割会通过一些行业特征抑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其机制是要素的非自由流动导致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和最优的生产要素进而影响其规模化生产和生产效率甚至技术提升,导致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下降。而产品市场分割一方面也会通过此渠道抑制出口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严重的市场分割也可能迫使企业放弃国内市场而不得已以出口来获得规模经济和利润,两者相反的作用导致产品市场分割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周青 《重庆经济》1994,(1):38-40
劳动力市场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价。其基本功能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由于重庆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友致我市的劳动力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供不应求;产业之间劳动力结构失衡;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结构失调,劳动生产率下降,工资效益低下,劳动者积极性下降。因此,必须大力培育重庆劳动力市场。本文拟对培育重庆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与对策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4.
杨春雷 《特区经济》2009,(11):48-50
南京都市圈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各成员立足现实的要素禀赋结构,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调整策略是实现整个都市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南京都市圈主要城市四大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技术、土地、资本的禀赋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基于各成员的要素禀赋差异,提出了产业调整策略选择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常红军(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兰州,730070)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沿袭着一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依靠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特征。由此导致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是解决我国中长期失业的落脚点,本文通过我国劳动力市场构成要素(主体要素、价格因素、基础因素、保障因素调控因素)的分别研究,得出我国失业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于劳动力市场构成要素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体制“板结化”日益严重,改革已到攻关时 目前,商品价格已经基本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但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被压制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既是导致短期内经济忽冷忽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使用中国省级层面数据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开放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对比中国不同区域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上发展较为完善,中西部地区还需缓和中西部地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增加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企业自主研发等方式来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内学者对增收的限制因素和途径都曾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要素市场的竞争性能够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将制度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分析也拓宽了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王艳 《北方经济》2018,(4):51-54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经济增长越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增长中不能被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一般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由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部分组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度改革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