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自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以来,一直受到很大的推崇。然而,部分上市公司出于我国资本市场对于股权质押的不成熟管理,大股东往往进行高比例的股权质押,这给中小股东甚至是我国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股权质押会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何种挑战,这是非常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76年米歇尔·C·詹森和威廉姆·H·麦克林在<财务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发表"公司理论:管理者行为、代理成本和使用权结构"以来,代理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经济学、财务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过程来看,詹森和麦克林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基于美国公司治理情况而提出来的,即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而导致的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发现,除英、美、加等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的股权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对集中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股权集中在大股东手中,大股东有权安排公司的高管阶层(这一点在我国的国有上市公司中表现的特别突出),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各种决策来为大股东谋取私利.因此,现代公司的代理问题,不是詹森和麦克林的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问题,而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因而,在我国的转轨经济中,如何保护国有股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成为代理问题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探索.  相似文献   

3.
定向增发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筹融资渠道倍受投资者青睐,但大股东利用自身权益优势掏空弱者利益的金融乱象层出不穷。自2017年定价细则出台以来,资本市场中大股东利用定价基准日可选性特征侵占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非理性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从大股东自身利益和法规变更效果的视角出发,详细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融资市场普遍存在的利益输送行为及其对新规的敏感程度,并从本土文化角度阐释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文化驱动因素,而国内鲜有研究利益输送与文化本质关系的文献,因此本文以期在这个方面给予一定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于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股权过度集中、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在上市企业中非常普遍,大股东利用自身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导致侵占企业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利益侵占行为的具体情况,通过案例,从关联方交易视角对上市企业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动因、手段和后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持续升温,但质押比例过高会引发资本市场爆仓风险,损害公司利益。本文以雪松发展为例,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及其影响。研究发现:雪松发展股权质押动机主要为融资需求、利益侵占和风险转移。为此,可以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与制衡,控制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同时由质权人加强对出质方的评估与监督,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达一千多家,这些公司在发行上市过程中均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规范运作。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特殊的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所有者缺位导致对经营者的监督流于形式。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缺乏制约机制往往使中小股东实际丧失了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二是公司董事会内部缺乏制约机制,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左右公司决策。 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所有者缺位导致对经营者的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频繁发生了大股东侵占挪用企业资金、大股东欺诈中小投资者、企业虚假陈述、信息披露违规误导、市场操纵等违法违纪现象,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是近两年来我国股票市场最为令人瞩目的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民间的利益格局有着长远的影响,作为这次利益再分配的重要指标,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深刻地反映了大股东和中小股民博弈的均衡,因此,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进行深入的分析,就能够较好地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民的利益着力点,也就能更好地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于自己在上市公司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这几年我国股票市场讨论的主题.本文以坚瑞沃能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大股东减持事件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坚瑞沃能大股东减持的过程;其次深入剖析了大股东减持的内部本质原因;再者从法律层面和经济层面分析了大股东减持行为对中小股东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大股东减持行...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利用其控制优势,进行"隧道挖掘",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获取私人收益的现象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我国资本市场提出通过建立健全投资者法律保护、国有股减持以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措施来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  相似文献   

11.
股权质押是指集中拥有公司股权(或股份)的大股东将其股权(或股份)质押给金融机构,从而进行融资的一种质押行为。从股权质押这一概念提出,因为其程序简单、质押后股东的控制权不变、质押门槛低等特点,这种融资方式慢慢地被资本市场大量使用。然而,在运用股权质押融资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股权质押这种质押方式的风险研究就变得十分迫切。本文整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股权质押风险方面的研究,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完善股权质押这一融资体系,有效预防股权质押风险。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2009年11月第二届中国会计与财务国际论坛就公司治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指出:在股权没有分置的情况下,大股东、控股股东的股票是不能流通的,大股东为了取得利益,其唯一手段是掏空或占用,但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全流通后,大股东和制衡股东更多的是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刘峰等研究表明,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助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证监会对于再融资门槛的不断提高,虽然不能根治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但通过现金股利与其他利益侵占方式的比较可知,现金股利的利益侵占效应是相对较轻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的整体较低的水平以及现金股利相对较弱的利益侵占效应也使得证监会将现金股利支付作为再融资门槛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证券市场上,控股股东籍由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格林柯尔系为例,控股股东曾采取多种手段侵害投资者利益,如关联交易、收取品牌使用费、签订虚假供货合同诈骗资金、拖欠收购资金、挪用上市公司财产、利用会计手段制造虚假业绩等等。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逐步得到改善,从制度层面上铲除了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制度基础,使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控股股东在利益取向上趋于一致。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的利益将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规范、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券市场在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和矛盾。其中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各种违规行为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的手段主要有: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不规范的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以获取融资资格。为有效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应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完善经理人市场、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证券市场在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和矛盾.其中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各种违规行为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的手段主要有: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不规范的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以获取融资资格.为有效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应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完善经理人市场、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频繁发生了大股东侵占挪用企业资金、大股东欺诈中小投资者、企业虚假陈述、信息披露违规误导、市场操纵等违法违纪现象,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造成目前企业财务舞弊和大肆圈钱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外均缺乏有效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企业财务治理失控,投融资决策大权旁落。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治理,使企业财权的配置能真正起到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迫使人们不得不从更本质的角度,对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力平衡的破坏,提出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制度上保证权力制约。此外,加强中小股东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性,实现股权制衡,制约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权利侵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第一大股东在不同股权结构下的投资行为动机为切入点,分析第一大股东在股权分散、股权制衡、股权集中三种股权集中状态下表现出的监督效应、隧道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并比较我国国有、非国有上市公司在三种股权集中状态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 1.经济诱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及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和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