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说三国时蜀国丞相兼军师诸葛亮曾屯兵于阳平,并让大将魏延率领精锐部队去进攻魏军。忽然闻报魏国主力部队直扑阳平。此时城内只有一些老弱残兵留守。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命令大开城门,还让几个老军卒去城门洒扫道路,迎接魏军进城,他自己坐在城头抚琴吟诗。魏军统帅司马懿心中着实疑惑:“诸葛亮向来办事谨慎,从不鲁莽冒险,今天为何这样不设防?城中必有埋伏,嘿嘿,老夫可不上当。”  相似文献   

2.
死治司马懿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治死司马懿,死也不甘心。他临死的时候对手下人说:"我死了以后,司马懿一定要来结我吊孝。他吊孝是假,想得我的无字天书是真。到时候,你们就把无字天书交给他算了。不过,这无字天书,你们谁也不能打开来看!"说完,诸葛亮把无字天书交给了手下的人就死了。司马懿果然给诸葛亮吊孝来了。他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罢了,就张口要无字天书,诸葛亮手下人只好给了他。司马懿得了无字天书,高兴得很,急忙打开来看。谁知书页子粘得很紧,怎么揭也揭不开,司马懿只好用指头蘸着唾沫揭才揭开。头一页上写着:治死司马懿,好…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岐山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五丈原也以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给我们塑造了两个很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一个是马谡,一个是司马懿。两人都屡战沙场,谙熟韬略。但马谡自持“饱读兵书”,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结果街亭失守,演出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司马懿则诡诈多疑,优柔寡断,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自愧不如,因而坐失攻打西城的良机,贻笑天下。两个人一个“自负”、一个“自卑”,但下场完全相同,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自负”和“自卑”是两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这种心理的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因而也错误地估计了别人,从而导致失败。“自负”与“自卑”都有其产…  相似文献   

5.
时下 ,在少数干部中 ,盛行着“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信条。说什么“上游冒险 ,下游危险 ,中游保险”。殊不知“不求有功”就是平庸 ,“但求无过”就是罪过。党和人民挑选一些优秀分子当干部 ,要他为人民谋利益、做贡献。如果干部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那么要这种干部有什么用呢 ?“太行公仆”吴金印说得好 :“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换几百元 ,养一只鸡一年能下一罐蛋。咱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 ,花的是群众上缴的税收 ,如果不替人民办事 ,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有功”就是出政绩 ,这是人民群众对干部的起码要求 ,也是每…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必败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仿佛诸葛亮就是活神仙一般。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司马懿,反倒被司马懿拖垮了身体,最终殒命五丈原,则是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很显然.  相似文献   

7.
四川成都诸葛亮的武候词有一副对联。意思至今十分清楚。它是说,带兵之将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宽严皆误。这就纠正了治军上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治军就是要“严”;另一种则认为要宽待部下。而诸葛亮认为如果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宽、严”都未必正确。我是非常赞成诸葛亮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8.
《中外企业文化》2010,(8):58-61
如果司马懿是个山头大王、或是一个土匪强盗的话,那诸葛亮绝对不会用《空城计》。正因为司马懿有着雄才大略并熟知诸葛亮,诸葛孔明才敢用这个计谋。司马懿毕竞是司马懿,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中了诸葛亮的计。同样是《空城计》,上面坐的是诸葛亮,司马懿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上面换成张飞,我想早就杀了进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管理方法,而如何管理才管得合理呢?本期智库请太平宁波分公司总经理罗国华、太平洋海南分公司总经理何问锡、生命人寿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大勇谈谈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施永青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白手起家,用30年时间,把“中原”从香港的一间铺而做成了中国内地最大的房地产经纪公司,他因此被尊称为“地产教父”。被问及成功心得.施永青却从不居功.他说:“公司本身是个有机生命体,有求生的本能.有繁殖的意志,无需我诸多要求和打算。如果一定要讲我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是逆向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岂能劳累而亡,导致刘备白帝城托孤成空,阿斗将伟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统一全国,首先要定门后方。公元225年,他亲率大军安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联合各部落首领顽强对抗。诸葛亮擒住他后,亲去其缚,列位于帐,好言抚慰,以礼相待,给予鞍马,送其归寨。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擒住,却又轻易放回,众将都不理解,问曰:“何故放之?”诸葛亮笑曰:“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在诸葛亮的感召之下,孟获被七擒七纵,终于心悦诚服。南中人民为诸葛亮立祠享祭,呼之为“慈父”。  相似文献   

12.
楼彧 《中国新时代》2005,(11):98-99
作为丞相,诸葛亮给人的印象是勤勤恳恳,但是,这并非什么好事:作为一个领头羊,没有充分给下属授权才是最要命的。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一针见血地评价他:老诸同志吃的少、干的多,这怎么能长久啊!  相似文献   

13.
大凡明星,多少都有些“星味儿”袭人:要么飞扬跋扈,要么颐指气使、要么矫揉造作,要么保镖助手围一群……而吕继宏这位在歌坛“红”了二十多年、出版十几张个人专辑、拥有大校军衔的军营歌手,却依旧平和真诚,朴实自然。在他身上,看不出令人反感的“星味儿”,他也从不以明星身份“闪烁”自己。吕继宏坦言:“我就是个普通人。”  相似文献   

14.
阳桀 《上海企业》2010,(4):101-101
诸葛亮以善于用人而见诸史册。《华阳国志》说他善用人,而贤土皆归,西土诚服,盛赞他“能尽时人之器用”。  相似文献   

15.
近日,受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播放的影响,再次翻阅了"三国演义"之书。阅至"失街亭"这一章节,深感用人的重要。"街亭"失守,马谡固然有不可推脱的直接责任,但是,也与作为调兵遣将的军师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感情用事有关。诸葛亮和马谡交情深厚非同一般,俩人之间以父子、兄弟相称。因此,对于马谡自身的弱点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况且刘备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一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尽管如此,诸葛亮凭着俩人之间的深交,在马谡一再请求和发誓下,诸葛亮终因感情超越了理智,违心派遣马谡前去镇守街亭而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管理中却流行一个新观点: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 "用"是目的,"疑"的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相似文献   

17.
贾芝 《企业文化》2007,(11):55-55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管理中却流行一个新观点:"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的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相似文献   

18.
“跟同行”与“盯顾客”是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时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策略。“跟同行”就是经营者两眼盯着同行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将同行的“生意经”学到手。这样做往往受“一窝蜂效应”的贻误而惨遭失败。回顾这几年国内市场,这种跟着感觉搞经营、“踩着市场脚跟”经商的人,实在为数不少。几年前,圣达牌中华鳖精一炮打响,从此市场上保健品开发便风起潮涌,没过多久,营养品大军中已是“乌龟甲鱼遍地跑了”。当空调凉风“吹”起来时,仅杭州市就曾出现40多家冰箱生产厂。同样,当“孔府家酒”异军突起时,“红楼梦家酒”、“宋江家酒”、“诸葛亮家酒”……一时间,市场上“家酒”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有人用"万古云霄一羽毛"来形容他的渊博学识,而诸葛亮在选贤任人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他在其所著<心书>中曾经系统地提出了对"如何知人"的看法,也就是他选拔人才的七条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赵凡撰写的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则与本文的题目有关了:“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对一代名相诸葛亮的评价极为中肯。诸葛亮后来治蜀,曾与法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