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土地作用权是一项特殊的资产,在取得而未开发使用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而在开发使用后将构成工程项目的一部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此,土地使用权在会计核算上也具有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应工程的确认时间;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应工程项目的确认金额:土地使用权转入工程项目后折旧(摊销)总额和折旧方法的确定。以下是笔者对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完整:自行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滥有对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核算。使企业自主开发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仅包括申请、注册阶段的费用,而作为构成无形资产价值主要部分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被摒弃在外,其结果使这部分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严重低于实际价值。由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使得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账面和资产负债表上却毫无反映,成了账外资产。  相似文献   

3.
叶彬 《经济师》2002,(11):47-48
我国国有企业以无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作为固定资产的一个项目入账的 ,同时增加国家资本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期间 ,土地账面价值维持不变 ,不进行摊销。文章认为 ,这种处理方法没有理论依据 ,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有必要对其进行审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开征范围的土地为征税对象,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规定税额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个税种。税法规定: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造商品用房的用地,除经批准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用地外,对各类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不得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现分析并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3)
2016年的"温州住房土地使用权到期"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的高度关注,然而,现行法律虽规定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但对续期费用未有规定,导致其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缺乏实际操作性。立足于法理、人情和我国现状,进行了对上述问题的若干思考,认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应无偿自动续期并缴纳土地使用税,以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3,(3)
我国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企业可以用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方式确定其入账科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计量。土地使用权的不同入账方式,也将对其后续计量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土地使用权确定给直接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土地使用者经国家依法划拨、出让或解放初期接收、沿用,或通过依法转让、继承、接受地上建筑物等方式使用国有土地的,可确定其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的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扣作为资产入股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股份制企业,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股份制企业。  相似文献   

8.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固定资产》第56段中指出:“一项或同一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定期地加以检查,以估计可收回的金额是否已降到账面价值之下。如果下降巳经发生。则账面价值虚减计至可收回金额。”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其潜在经济价值的原则。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变化,其部分甚至全部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会显著地丧失,不能发挥出潜在的经济效益。这时,我们称相关的固定资产发生了减损(Impairment)。  相似文献   

9.
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规定差异较大.从税法上区分,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区分为房屋、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其中,房屋、建筑物归入固定资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规定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并扣除;土地使用权应归入无形资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规定计算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并扣除.文章对两种规定之间的差异举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1.土地使用权交易环节出让收入规模独大。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土地收入集中在地方的土地使用权交易环节,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规模巨大。按照相关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环节的收入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现有法律对上述问题的规定存在缺陷和空白。因此,需要完善法律、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投资风险贯穿于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即从获取土地使用权开始,经过土地开发、房屋建造直至房地产出售出租经营的全过程。近几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但中国的房地产业扔持续升温。因此,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实行严密的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有效地处理各种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投资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具体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本文主要探讨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一、债务重组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以现金清偿债务的,支付的现金小于应付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结转。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用于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也就是说债务重组所得应列入“资本公积”科目。  相似文献   

15.
外商投资土地成片开发经营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引进外资的新形式。根据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的规定,成片开发是指: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依照规划对土地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建设,平整场地,建设供排水、供电、供热、道路交通、通信等公用设施,形成工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条件;然后进行转让土地使用权、经营公用事业、或者进而建设通用工业厂房以及相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地面建筑物,并对这些地面建筑物从事转让或出租的经营活动。成片开发应确定明确的开发目标,应有明确意向的利用开发后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土地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不转移土地占有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处分该土地使用权并由处分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其中,提供土地使用权作为担保的,为抵押人,接受土地使用权担保的债权人,为抵押权人。土地抵押权是指在土地抵押关系中,抵押权人对作为抵押物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附着物所享有的处分权和优先受偿的相关权利。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土地抵押权是指土地使用权抵押权,法律只允许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而对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土地他项权利,没有明确规定。一、土地抵押权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房屋与国有土地的密切关联,房屋征收必然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及重新安排。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房屋所有人的一项重要财产权利,房屋所有人在购买房屋时已经支付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费用。《宪法》、《物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对土地使用权收回的补偿,因此,房屋被征收时,房屋所有人有权获得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正、合理补偿。  相似文献   

18.
齐青桦 《经济师》2002,(3):188-189
从总体上来说 ,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比修订前的准则更为科学。但文章认为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账面价值的概念使用、债权人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 ,以及在将来应付金额大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情况下 ,债务人的账务处理规定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文章对新准则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全面阐述《公司法》对合资企业注册资本制度的补充完善的同时,提出应增加“其他财产权利”为一种出资方式,允许合营者借款出资并规定现金在各种出资方式中的认缴比例,允许投资者以租赁来的设备出资,改“场地使用权”为“土地使用权”并取消禁止合资企业转让、出租或抵押土地使用权的作法;在出资缴付问题上,应要求企业设立时须有一定比例的出资到位,规定合营双方应同步出资,进一步完善有关不履行出资义务的法律后果的规定;关于减少注册资本,仍需彻底转变观念,同时就有关行政规章提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方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牵涉的法律问题十分复杂。本文仅就其中几个有关法律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的法律性质和基本原则 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的法律依据:中方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是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方式。它指中方企业将其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为中外合营企业的出资或折股投入中外合作企业作为合作条件,中外合营、合作企业从而取得土地使用权。也就是中方企业在合营、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