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经营者》2005,(8)
<正>金六福:创意传播“福文化”作为一个迅猛崛起的白酒品牌,金六福酒只用了短短数年的时间, 便做到了十几个亿的销售额,跻身白酒市场前五强,品牌无形价值更是高达28.8亿元,并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跨世纪中国著名白酒品牌”。这是一个在中国酒业营销史上及其罕见的成功个案。“福文化”的品牌定位成就了金六福的巨大成功。“福文化”确是一个引起共鸣、打动人心的酒品牌核心价值,以酒承载“福气、运气、喜气”。因为酒本身就是高度情绪化、人情化的产品,同时白酒还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再恰当不过的价值定位,一个“福”字深深触动了中国人的“福”情结,牢牢地抓住了消费大众的心。  相似文献   

2.
胡广 《经营者》2005,(5):104-105
<正>金六福在“福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播上一路走来,结伴体育与奥运自然成了金六福品牌成长之路上的优先选择和成功所在!并成就一个又一个“中国传统福文化”与“体育和奥运福文化”的“经典作品”,演绎出一段又一段“金六福·福文化”与“体育营销”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福从口入     
面对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充分利用人们的情感需求,发掘和丰富产品的"福文化"内涵是"金六福"与其他相类似的白酒品牌的不同之处。金六福公司抓住富起来的中国人求"福"的心理,它向市场出售的,是以白酒为载体的一个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祝福。比如,"金六福"的广告有:"金六福--中国人的福酒";其婚庆广告也很诱惑人:"金六福,好日  相似文献   

4.
管理快餐     
福星高照面对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充分利用人们的情感需求,发掘和丰富产品的“福文化”内涵,是金六福公司开拓市场的一大法宝。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有“五福临门”的传统说法和讲究。所谓“五福”者,寿、富、康、德、和之谓也。金六福公司还加上了一个“孝”字,故称“六福”,且以“金”字来包装,曰“金六福”。金六福公司正是抓住了富起来的中国人求“福”的心理需求,并加以发掘演绎,把一个“福”字打理得异常丰满立体,金碧辉煌。金六福向市场出售的,是以白酒为载体的一个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祝福。“金六福”典型的广告有:“金六福——…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的金六福酒,是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集团和新华联集团,于1999年初强强联合推出的国内著名白酒品牌。主打产品为金六福系列、福星系列。从品牌名称和其系列产品不难看出其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围绕一个“福”字。几年来,金六福酒全面推行整合营销和服务营销,在竞争激烈的白酒业界创造了销售奇迹。酒中有福在中国历史上,酒从来都是文化盛宴里的一道大菜。翻开前贤的诗词名篇,我们时时会嗅到一股悠远醇厚的酒香,经这股酒香数千载的熏陶,形成了中国人特殊的酒文化以及对酒的特殊的理解,并赋予了酒特殊的历史文化色…  相似文献   

6.
新品情报     
《经营者》2004,(8):204-204
<正> 借助奥运,传递“福文化”气息金六福赞助奥运,最大的智慧在于将奥运的本质精神与品牌核心——福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和融合,既巧妙地诠释了奥运带给世界人民的福,同时也极大地提升和丰满了自身的品牌文化。在过去的体育营销宣传中,金六福总是扮演体育事件的辅助者角色,即“赞助商”角色,而这次却定位在“奥运福·金六福”,将品牌核心与奥运精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奥运福文化”传播的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文化对味、产品对嘴、价格对位、通路对头、广告对心是所有文化品牌的成功之道!"然而,曾经靠"福文化"迅速红遍中国的金六福,却在品牌最鼎盛的2006年底出乎意料的推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六福人家",实施品牌延伸策略。于是,2007年春节前后,六福人家酒借助金六福企业的传播强项,"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高速路牌、车体广告、电视广告、杂志广告等宣传攻势无孔不入,全力推广"六福人家",主打"畅饮型&#183;顺喝"新概念,并声称是定位在大众化消费、大众化口感的中低档白酒。然而,"再顺一个"的广告创意,让人感觉六福人家的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有所错位!  相似文献   

8.
《经营者》2005,(5):100-100
吴向东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三角形支点”理论:“三角形顶端的支点,是酒的质量,金六福通过和五粮液合作.这个角已经非常牢固。三角形底端的两个角.一个是酒的文化内涵,当初我们注册‘金六福’商标的时候.就是牢牢抓住了‘福文化’这个卖点,迎合中国人几千年的‘福文化’心理,消费者因此更容易接受并喜爱它。经过市场检验,老百姓在饮宴欢聚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凌平 《经营者》2005,(5):110-110
在中国酒业整合传播方面,金六福已走到了同行的前列。如今,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金六福的“福文化”正在中国大地上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陈宇 《企业活力》2002,(5):36-38
<正>在激烈的白酒市场竞争中,金六福酒以其独特的酒文化和品牌形象,在众多的白酒品牌中一鸣惊人,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金六福酒是五粮液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也是该集团实施多品牌战略中一个最为成功的白酒品牌。三年前哇哇落地到现在已成长为每年的十多亿的销售额,跻身白酒的五强,金六福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1.
对于Artkey,一家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开展业务的艺术授权企业,帮助企业从 OEM转向ODM,增加制造业出口的利润水平。这是一家较为典型的创意产业企业,它所切入的细分市场,规模达到18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唐韵  郭芳 《经营者》2005,(8):26-28
对于Artkey,一家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开展业务的艺术授权企业,帮助企业从OEM转向ODM,增加制造业出口的利润水平。这是一家较为典型的创意产业企业,它所切入的细分市场,规模达到18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14.
15.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theory of variability i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managerial firms that contract ‘creative vision’. We argue that such firms are prone to ‘creative cycles’ that arise from uncertainty‐induced systemic overshooting that can threaten the firm's financial viability, requiring managers to shift control back to risk‐averse financial controllers. But this creates opportunities for competing firms to engage in bold creative visions, threatening the firm's market viability and inducing control to shift back to newly contracted suppliers of ‘creative vision’. We discuss how this ‘principal‐agent‐agent’ mechanism plays out, the types of uncertainty that drive it, and consider the industry‐level externalities it induce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17.
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意旅游作为创意产业和传统文化旅游结合的新型经营模式,给全球各地区的文化经济及文化形象再造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和实现手段。在研究了国内外大量创意旅游实践案例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创意旅游的现状和创意资本诸特点,提出了以传统文化旅游为基础,以创意资本为支持,以游客技能提高为导向,以创意活动过程为手段,以实现游客自我提升为目的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旨在能够明晰国内创意旅游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东方 《中外企业家》2005,(10):27-28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2002年总收入突破60亿元.凡到华西村参观的中外人士无不惊奇,华西的经济何以能发展得这么快?华西人说,是老当家、党委书记吴仁宝的创新思维,把华西经济搞活了!  相似文献   

19.
Struggling with the Creative Clas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article develops a critique of the recently popularized concepts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creative cities’. The geographic reach and policy salience of these discourses is explained not in terms of their intrinsic merits, which can be challenged on a number of grounds, but as a function of the profoundly neoliberalized urban landscapes across which they have been traveling. For all their performative display of liberal cultural innovation, creativity strategies barely disrupt extant urban‐policy orthodoxies, based on interlocal competition, place marketing, property‐ and market‐led development, gentrification and normalized socio‐spatial inequality. More than this, thes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strategies extend and recodify entrenched tendencies in neoliberal urban politics, seductively repackaging them in the soft‐focus terms of cultural policy. This has the effect of elevating creativity to the status of a new urban imperative — defining new sites, validating new strategies, placing new subjects and establishing new stakes in the realm of competitive interurban relations. L’article présente une critique des concepts de ‘classe créative’ et ‘villes créatives’ publiés récemment. La portée géographique et la pertinence politique de ces discours s’expliquent non par leurs mérites intrinsèques, ceux‐ci pouvant être remis en question à plus d’un titre, mais en tant que fonction des paysages urbains fortement néolibéraux qu’ils ont traversés. Quant à leur manifestation concrète de l’innovation culturelle libérale, les stratégies de créativité dérangent à peine les orthodoxies qui subsistent en politique urbaine, fondées sur une compétition interlocale, un marketing de lieu, une expansion axée sur la propriété et le marché, un embourgeoisement et une inégalité socio‐spatiale normalisée. Mais surtout, ces stratégies toujours plus présentes prolongent et recodifient des tendances bien installées en politique urbaine néolibérale, les rhabillant de manière attrayante dans un flou artistique terminologique de politique culturelle. Ainsi, la créativité est élevée au statut de nouvel impératif urbain pour définir de nouveaux sites, valider de nouvelles stratégies, positionner de nouveaux sujets et instaurer de nouveaux enjeux dans la concurrence interurbaine.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会计一直追求着为各方决策者最大程度地提供有效信息的目标.然而创造性会计自会计诞生之日起一直影随其发展,并且不断演绎道魔相争的符合"黄宗羲定律"的历程,破坏了信息的可靠性.文章主要分析了"黄宗羲定律"的机制和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