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箱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别从劳动力因素、制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中筛选出7个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系统分析和判断新时期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在不同分位点上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在整个分位点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在高剩余阶段,制度变迁指数、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个分位点上的影响较小。为此,提出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军伟  刘华 《特区经济》2012,(7):204-206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庞大、教育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素质差等。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原因既包括宏观的制度性及社会性因素,也包括微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体心理性因素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制度性保障机制,运用分类分层模式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万青 《乡镇经济》2006,(3):29-31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后与迟缓。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庞大的人口基数、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制约等。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设施制度革新,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催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还将急剧增加.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大理市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刻不容缓.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理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大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非常迅速,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占比逐年攀升。但是,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文章首先对西方关于农村人口转移的理论进行回顾与分析,随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最后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沙沙 《魅力中国》2010,(26):114-114,10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21世纪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务输出无竞争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约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其中农民工的本身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农民_T-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添生 《福建经济》1991,(5):31-32,9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闽东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7%,人力资源丰富,但呈出“高数量低能效”特点,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很大难度,成了闽东经济发展的基本限制因素,闽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特殊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探索闽东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狄成杰  朱镇斌 《特区经济》2006,(12):134-135
在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其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出来,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等方面原因导致其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分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实现中部崛起所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黄敏 《中国城市经济》2011,(17):239-240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相关关系,了解二者对彼此的影响程度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体制改革,以推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群生 《特区经济》2009,(12):191-1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里的增长,本文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分析转移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市场制约等原因,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搞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组织,搞好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工供给态势与“十二五”时期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总体上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我国中长期的重要任务。十二五以及更长时间内,要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发展服务业,有序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居民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喀什市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与转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城乡一体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喀什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4.2%。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些富余劳动力怎样转移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喀什市进行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与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继青 《特区经济》2009,(7):154-156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仍然有很多阻碍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在农村,不完善的社区建设和服务限制了农民工的流动;在城市,户籍制度配套改革的滞后使农民工不能享受平等的待遇。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并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必须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德友 《特区经济》2010,(10):155-15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投入极其重要。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亟需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人口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几项合理的措施:①深化体制革新,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彻底转移;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遏制房价高涨;④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