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的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己经进入到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个公共危机多发时期。转型期中国政府如何处理好公共危机,是政府治理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本文从人力资源建设的角度探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指出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对社会连成的影响十分严重,政府在防范及化解社会危机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形象是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武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提高政府危机治理能力大有裨益。本文主要从政府形象在危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出发,揭示了目前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形象构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加强政府形象的塑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公共危机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着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和机构,危机资源配置方式严重滞后等问题。为了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应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和公共危机应对技能,建立公共危机预警系统,使公共危机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企业员工关系质量各个演变阶段的变化特征,确定人才流失危机生命周期,即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期。结合人才流失危机的周期性演变,将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生命周期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主要管理活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工作的缺陷也不断突显出来,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对于危机处理,政府处于核心地位,而信息公开,在政府公共危机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信息公开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等导致公众无法准确了解危机情况,从而导致危机发展更加严重。因此,可以通过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意识、扩宽信息公开渠道、完善信息管理机构等方法来改善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6.
对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国外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的实践,指出当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立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冯艳娟  师素云 《商》2014,(10):288-288,112
我国已开始进入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社会,处于各种危机事件的高发期,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政府,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独立地承担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非营利组织在危机应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本文从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出路,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浩  李婷玉 《华商》2008,(2):61-61
危机管理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诸多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处理已经暴露出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反思、总结了构建中国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探讨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共关系涵义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公共关系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由此从主体、客体、传播三要素角度探讨了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媒体日渐强势和经济法规逐步完善,中国企业品牌危机频发在公众视线中;自然环境突变、经济科技环境多变等,政府也面临危机。中国政府在5.12地震危机中充分显示了危机公关能力,正确应对危机的策略,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将重点分析政府的危机公关策略,从而引申到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值得借鉴和探索的危机公关技能。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并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文从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出发,阐述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产业之一,石油石化行业的危机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并且影响面广、涉及面深,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公共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构建全面、高效的石油石化行业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已由偶发转变为频发,而处于全球大环境中的我国.目前也处于公共危机高发期,这些事件无不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事态演变迅速,给公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冲击,对整个社会的危机应急和处理能力形成了严峻的考验.而在这其中,传媒的角色至关重要,传媒作为及其效果直接并极大地影响公共危机的早期发现、中后期缓释和解决等方面.新闻媒体的"有作为"可以像镇定剂一样安抚受众,稳定民心,在危机中给民众以引导指示,发挥舆论预警功能.但新闻媒体"不作为"或"晚作为"使谣言风传,贻误了干预危机的最佳时机,致使危机扩大化.对社会造成本不该有的不良影响.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危机事件新闻往往能够凝聚公众注意力.团结民众.成功的新闻报道更能让受众认清形势,鼓舞斗志、唤起同情心、正义感,从而投身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使危险转化为机遇.本文从实际危机传播的具体案例出发,探讨危机传播中媒体如何维持社会平衡,如何维系社会的稳定,如何保证危机传播中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的平衡,如何协调政府与公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对危机的报道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社会公共危机中的媒体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霍晓英 《中国市场》2013,(31):83-87
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政府作为主导和核心,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社会公众等主体在公共危机的各个阶段相互合作,已经成为今后危机管理的重要趋势。目前,在公共危机多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多元主体的职责不清,多元主体各自所代表的多元利益、多元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多元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参与主体危机治理能力的不足等因素的存在,对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最优合作形成障碍。针对这些障碍,应当以政府为核心,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将其进行消除,从而在应对不断涌现的各类公共危机中达到最佳治理效果,以保证公共利益的最优。在排除障碍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多元主体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职责,通过制度安排化解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加强治理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平台,提高各主体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诚 《商》2013,(8Z):128-128,124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公共危机频发的时期。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及长期性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危机处理的主体——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现状,结合国内外关于公共危机的理论及实际研究,探索以预防为先导的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体系,以论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王海鸿  张斌 《商业时代》2013,(2):105-107
随着全球化、组织化、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公共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必然要求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共治。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织形式—草根NGO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弥补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不足。然而,草根NGO现阶段的参与只是一种体制外的参与,存在制度、公信力、资金、人力及自身能力等约束性因素。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基于草根NGO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现实,提出了建立合作型关系来优化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管理现在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责任,本文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公共危机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其中问题,找到了相应对策,并总结了国外政府相关经验,以期对我国现如今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管理是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维持和保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转变、协同治理的不断发展,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对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积极性的发挥以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的类型、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如何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高校"育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探讨以危机教育课堂教学、危机教育活动、危机应对咨询指导、危机意识调查研究"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李德平  王江伟 《商业时代》2008,(6):65-66,40
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需要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有效地做到信息公开对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信息公开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探讨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