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皂》与《八骏图》同为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都采用精神分析法透视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变态心理,对知识分子灵魂的肮脏丑陋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压抑,在这过程中显示了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网络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冲击,但却给出版业带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主要概述了网络出版的特点,论述了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切合了文艺学的现实品格和实践精神,凸显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者与启蒙者的身份认同,文艺学研究者应该改变依附性的传统身份认同,弱化与民众脱离的精英情结,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反思,以边缘的立场来介入中心。  相似文献   

4.
作为史学家的韩隆福教授,在出版了《隋炀帝评传》、《走下神坛的诸葛亮》、《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之后,最近出版了他的诗文合集《月是故乡明》。笔者主要选读了其中的散文。当然这是一种“大散文”,内容和体式极为丰富。笔者把阅读后的感受归纳为三种意识、三种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化问题,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这不仅要求学者们要面对现实,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作出切实的贡献,而且要求知识分子能够学贯中西,在现实中身兼两种文化身份.只有中西文化实现了真正的沟通、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跟得上现代化的脚步,为中国和世界的精神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理性化的现代社会分工引致了职业化的合理发展,而工具理性的发展所造就的“职业人”使传统知识分子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中国的知识分子正经历也必然面对现代转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当代大学教师的角色特征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问题。重建当代大学教师的公共性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梁漱溟推向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舞台.他对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苦苦追寻、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反思,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深入探析梁漱溟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贡献,可以更好地厘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深沉之思.  相似文献   

8.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同样可以在其诗歌的表达上体现。先生传承文脉,倾情诗词,又敢于推陈出新,有所作为,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人的精神世界与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纸质印刷物正越来越多地被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所替代.传统出版社(出版单位)要迎接电子网络出版的挑战,必须正确把握电子网络出版的编辑、制作与发行特点,才能自觉转变出版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电子网络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党的统战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党与知识分子关系的特殊性,使得二者间的矛盾成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这一矛盾.需要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正确的调节、也需要知识分子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阵地和传统领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六种新社会阶层人员的出现与高校知识分子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推动了高校新阶层的出现,因此也就成为新世纪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官方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又有现实社会的原因。在目前阶段,中国知识分子的官方情结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消极因素也很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影响了知识分子对官方机构的制约与批判,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并在知识分子中导致浓厚的官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构建,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弘扬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培养独立、自主和富于批判精神的人格,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无梦楼随笔》记录了张中晓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关于哲学、政治、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轨迹。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思考问题无一不以个人本位的维度为出发点,体现了他对个人价值和自由的高度重视。在极度困苦中,他坚持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中最为可贵的一面,那就是,在逆境中也坚持对人类正义与良知的担当。面对人类现实的苦难和终极的不和谐,张中晓始终在探寻答案,在不屈不挠地和命运抗争。  相似文献   

15.
方方的《乌泥胡年谱》通过不同的视角刻画了特定时代特定政治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艰难行走。他视角是广角镜头,照出了知识分子的悲剧群像,内心独白是个体心态及命运写照,看出了知识分子人格萎缩的渐变过程,"我"视角浓缩了宏大的时空,将过去与未来衔接在一起,给读者深层的启发与感悟。  相似文献   

16.
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4年出版的《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次年为贝娄赢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通过文本细读,探寻贝娄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特征;分析以主人公赫索格为代表的美国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危机的原因;赫索格最终探寻到走出精神困境的途径——回归自然;这些与贝娄本人深受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出版迅速崛起,打破了千年的阅读习惯,加强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真正地实现了绿色环保。就市场而言,数字出版拥有空前发展的机遇,但是面对纸质传统出版多年来的发展积累,我国的数字出版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怎样抓住机遇,找出对策应对挑战是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业受到数字出版业的冲击越来越大,传统出版业可从以下方面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从业人员树立信心,理性看待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优劣;充分发挥自己人力资源、作者资源、已有学科资源深厚积累的优势;尝试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数字出版平台,试水数字出版;加强对编辑队伍的数字出版技能培训,向复合型编辑转变;精选好的内容,为未来可能的各种出版形式把好质量关。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数字化对传统出版单位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出版单位在转型中应跳出原来的经营范围,进行跨媒体出版,通过深度挖掘已拥有的资源,明确市场定位,进而做好数字化的战略规划。论文在阐述数字出版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以往文献,归纳国内外数字媒介的主要理论,总结当前已实现的数字出版运作模式,并对出版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媒介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不可忽视的新兴产业。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途径的数字出版,已经摆脱了传统出版纸质载体的束缚,以更加多元化的“屏幕”形式向大众传播信息。巨大的技术变革使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不再适合新型的数字出版产业,我国目前的数字出版行业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将以亚马逊公司的数字出版模式为例,从出版理念和出版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数字出版行业的新型出版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