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元龙 《浙江经济》2000,(12):15-16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伴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银行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将成为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标志。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行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命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可以肯定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有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入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易红兵 《北方经济》2009,(23):86-87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自2002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推进银行业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步伐.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底,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为2家银行注入450亿美元资本金:2005年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注资1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国门尚未完全打开,国内外银行同业已短兵相接,展开竞争。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迫切地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事关我国的金融安全与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因此,打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攻坚战是确保中国金融安全的关键,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大计.其中,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则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关系中国金融改革的银行对外开放措施进入快车道。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在近期相继与外资缔结良缘,较小规模的银行,包括广东发展银行也积极跟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各专业银行正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中国银行业改革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这一体制变革的要求,各专业银行必须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体制改革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与挑战,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实施营销战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依然突出,包括部分银行损失贷款增加、潜亏问题仍很严重;风险准备金缺口依然较大,资本充足率仍然偏低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步伐,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同时更不利于安排全国的金融方针、政策。因此,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巨辉 《特区经济》2006,211(8):82-83
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市场化的融资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进度的加快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而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其次,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基本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问题,最后说明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79年至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先后历经起步、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已逐步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组织体系和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的监管体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变迁是一种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种先易后难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一种以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的制度变迁。中国银行业改革依赖并滞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银行产权变迁的过程。28年来,尽管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经济绩效是显著的,但是,仍然在组织制度、市场制度、宏观调控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如何建立金融创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中国银行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国推出了许多重大的政策措施,金融改革已经全面提速。但是,这个提速对银行业来说,基本上是以上市,特别是中行和建行两家银行上市为主旋律的。  相似文献   

12.
王敏 《中国经贸》2014,(23):139-139
我国国有银行业的改革是一种新制度改革变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及国内外经济、金融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日趋恶化,大量的不良资产制约着银行的发展。而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银行是否安全和稳健,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改革及改革的总体思路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为解决现行利率制度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在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培育金融市场、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强化监管能力、完善内控机制和相关配套改革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利弊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目前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实施严格的管制。本文对目前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存贷款利率管制创造的“租金机会”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稳定,但也存在严重的效率损失。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存贷款利率管制也会逐步取消。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利润构成都受到影响,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强资本约束和高收益率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其盈利模式。本文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新彬  郭林 《西部论丛》2005,(11):67-68
随着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全面启动,以及中国工商银行股改方案的获准通过,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开始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层面,这对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加速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制度创新工程,必须高度重视股改过渡期内新旧制度衔接交替中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银行体系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至关紧要的影响力,近期世界不少有影响的金融研究机构、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和总结了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在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下简称穆迪)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这份2002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因此,穆迪对于200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研究报告不少方面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分析结论,对于中国银行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一直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巨额不良资产已经成为阻碍商业银行业发展的最大顽疾和影响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重大隐患。在2003年底到2005年6月这一年半时间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暗地里又增加了1100亿元以上。这说明,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加大了改革力度,强化了风险控制能力.但如何更好地控制和处置不良贷款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巨额的不良贷款直接威胁着国家的金融安全。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面临三座大山的压迫,分别是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问题。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利差,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处于被动局面,经营模式受到冲击,竞争力降低。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紧跟时代脚步,重新占据金融行业的主动局面刻不容缓。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创新经营模式,发挥"鲶鱼效应",升级盈利模式,促使其由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盈利向非利差模式的转化,提高利润空间,避免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20.
雷娜 《北方经济》2007,(1):76-77
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成为了热点话题.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率良好的改革目标,就必须加快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文章对国有商业银行体制,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解决体制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改善内部管理以及进行金融创新等方面指出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