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来自陕西省的关于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从中小企业寻找需求技术的障碍和中小企业技术吸收的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制约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因果分析图将制约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的因素归为企业本身条件、市场条件、技术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上,存在着来自自身和技术输出国两个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上加强宏观管理和政府干预,应从本国实际出发,以引进“适用技术”为宜,并要注重反求研究,应搞好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资本形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3.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拓展CH模型,本文选用我国30个省市1997~2005年的面板数据,来考察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从绝对水平上看,因为技术差距的存在,西部地区的进口溢出效应要大于东中部地区。但是对比国内研发对TFP的促进作用,从相对水平上看,东部地区的进口溢出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综合考察上述两种指标,中部地区的进口溢出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企业获得新技术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企业内部研究和开发而得到的技术;另外一种是从外部机构引进技术。企业的技术引进项目可以根据各时期的任务不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明确项目需求和目标;(2)调查可供选择技术和来源;(3)选择技术和供应者;(4)消化引进技术;(5)改进引进技术;(6)进一步推动内部技术的发展。从以上技术引进项目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出,企业引进技术并不仅仅是使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消化、改进技术,最终达到进一步推动内部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技术引进只是入门向导,应重在消…  相似文献   

5.
新技术商业化的成效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对其过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技术商业化过程可划分为技术获取、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四个阶段,按照各阶段的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归纳为完全自主型、技术自主—后期合作型、技术引进—后期自主型、技术引进—后期合作型、技术合作—后期自主型、技术合作—后期合作型6种主要模式。对各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创新形式、主要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企业新技术商业化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3~2011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地区差异:东中部促进作用相当,西部较弱。最后从三方面对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技术引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不是为引进而引进。世界上任何一项先进技术的发明,应当看成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项共同财富。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如何强大,都不可能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和占有世界所有的先进技术,我国当然也不例外。因此,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是,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并非是线性的,技术进步要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但技术引进末必一定能促进技术进步。技术引进能起正效应,但搞不好也会起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因此,要使引进技术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技术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技术贸易包括两个方面:技术的输入与技术的输出。在我国,把技术的输入称为技术引进。自建国以来,事实上我国一直在引进外国技术,特别是1973年以来,技术引进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大体上在1979年前后,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已经发生了三个巨大的变化:1.以“许可证贸易”为主导的多种方式的技术引进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单纯地进口“成套设备”,从  相似文献   

9.
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引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企业技术引创能力的实用方法就是根据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模型,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个阶段提炼出企业技术引创能力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从技术选择能力、技术引创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引创管理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技术引创产出能力等七个方面对企业技术引创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引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外技术在中国转移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外贸增长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占72%,技术进步仅占28%。依靠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状况,并没有因为利用巨额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大量的技术引进而得到根本的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比重高,而又以FDI为主导,形成了利用国外的技术装备与我国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的生产和贸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国获得技术转移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飞地生产、技术固化程度高以及对国外技术引进依赖度高,用于吸收消化技术的资金少等,需要以延长产业链,将产(品)业"根植化"等提高技术转移效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广泛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在技术引进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技术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成果正在不断扩大;许多技术密集型项目日渐巩固、发展;许多多年“一贯制”的企业增加了品种、改善了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大量的事实证明,技术引进工作是加速我国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一工作。但是,由于技术引进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新事物,不少人对国际技术贸易问题还比较生疏,特别是对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问题认识不足,在技术引进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朱琪  黄祖辉  王满四  丁轩 《商业研究》2002,(21):139-141
从静态收益和动态扩展两方面分析西部投资及相关模型的政策,即我国西部正处于加速吸收的前 期,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所以,在资金吸收的政策安排上,应依靠国家经济政策,广开市场融资渠道, 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加速西部投资的政策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作为技术输出方在技术转移中往往掌握着当今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向外输出技术,可以获得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同时还可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开发新的技术,进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应继续坚持吸收外商投资策略,注重引进技术的实用性与先进性,提高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同时,在我国的高新技术转让方面,应借鉴国外的做法,注意保护我国的核心技术和特有技术。  相似文献   

14.
技术环境的优劣决定技术水平的发挥,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技术环境的改善。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的技术引进必须考虑引进技术与其生存环境的匹配,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重视企业技术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杨晓云 《商业时代》2011,(14):46-47
本文将技术引进细分为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两类,通过我国1990-2008年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滞后时间短,持续时间长。但技术贸易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反而有略微的负面影响。更深层面上说明我国吸收掌握运用技术的能力较强,但对于进口硬件设备的选择可能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16.
邱陵 《国际贸易问题》1991,(4):53-56,F003
<正> 技术引进是在较高起点上发展经济,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技术上的高速发展所证实。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理论界也曾对技术引进进行过探讨,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般意义和对策的研究上,缺乏对技术引进本身运行规律的把握。本文试图从技术引进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其运行过程及其约束关系,并据此提出建立和强化技术引进疏导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战后东亚经济增长创造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过程中,东亚形成了三类特点各异的技术引进模式,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绩效。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东亚技术引进模式上的差异与积弊不仅影响到了各经济体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原有的东亚经济引进模式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两部大开发稳步推进,两部地区加快了开放和开发的脚步,与之相伴随的是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活动的举办层次和规模也不断提升。然而,西部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障碍需要突破。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十年经济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战略带领着西部地区以更快地速度提高经济水平。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在的西部地区与东中部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真正做到与发达地区同步、和谐发展,西部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阻碍西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诸裕祥  陈恒 《商业研究》2018,(1):112-121
本文从要素投入规模及其效率视角分析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非均衡的动态演进过程、物流业发展非均衡形成的机理及其外部效应。研究发现:双要素投入规模在全国物流业的配置趋于不断优化的状态,但西部地区仍然存在资本投资规模不足的现象;劳动力投入规模非均衡成为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非均衡的主要成因,且提升资本投资效率成为主要竞争领域;劳动工资非均衡并非是导致东中部、东西部区域间物流业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成因,却能发挥对中西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节效应;东中部物流业已经跨域依靠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张-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竞争之中;东中部和东西部区域间物流业由要素区域聚集所导致的劳动力投入规模非均衡是一种良性的区域分工,促进了总体经济增长,而在资本投资规模非均衡与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非均衡交互影响下,将持续抑制东中部、东西部总体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