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主要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实现形式。这种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配套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居民健康对居民投资风险偏好的影响,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居民的健康状况主要对高收入人群的金融投资偏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年轻个人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群体决策是管理学与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偏好整合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成员如何整合不同的观点最终形成决策。整合可以通过讨论也可以不通过讨论进行。前者包括SDS理论、SJS理论和群体极化,后者包括判断—顾问系统、信号检测论和决策操纵等。  相似文献   

4.
宏观上管住管好,微观上放开搞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本文将在对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分别作简要的考察后,就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期得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增加,经济转型程度逐步加深,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居民、企业、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从深层次上揭示我国经济个体理智的经济行为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微观作用机理;通过不同样本区间的比较,分析我国微观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路径,建立适合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预测模型,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保持较高利率水平下合理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居民对教育投资往往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具有非常强的偏好。这种强烈的教育投资偏好和欲望,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它象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扩大了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增强北京对国际国内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积聚能力,而且还必须对所拥有或所聚集的金融资源在区内进行合理配置。本文在分析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空间布局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资源空间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探讨了北京市金融资源空间整合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本重点探讨了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并运用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分析了金融机构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重点分析了金融中心城市的竞争中,吸引金融机构空间聚集的地方政府有所作为的四大领域:地区成本优势、人力资源的规模与质量、电信设施的先进性与安全可靠性以及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9.
沈阳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说明了沈阳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功能定位路径选择及措施。提出了在沈阳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发展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进步、开放的伊斯兰国度,马来西亚最有资本抢赚一波波的中东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导致中心城市发展对金融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影响日益增强。运用拓展的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地”模型分析表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形成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金融资源的虹吸效应,而城市间距离的增加和多中心布局可以弱化这种虹吸效应。选取12个单中心省域和6个双(多)中心省域,以2006—2019年为样本期间的分析发现:在单中心省域,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的提高对外围城市中小银行分支机构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随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大而减弱;在双(多)中心省域,中心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相互竞争)弱化了单个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对外围城市中小银行分支机构增长的负向影响;上述影响在地级市层面和县级市层面、对于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均存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目前,多数省域的金融中心建设采取单中心模式,少数采取多中心模式。有条件的省域应适时采取多中心模式或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同时也要重视和激励外围城市的金融发展及其从业人员效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运行中的种种缺陷,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与美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既定的改革开放策略不应改变。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仍然要立足于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坚定不移继续引进外资,实行金融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策略,鼓励金融产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京沪竞争金融中心的历程及阶段性表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994-2008年,京沪双方经历了从互助双赢竞争,到京强沪弱的捕食者—猎物竞争,再到双方皆有损失的纯竞争关系。目前双方皆有损失的纯竞争关系对京沪金融业的发展均有不利,未来的政策取向应重点放在促成双方的合作而非加剧竞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总结它们的形成规律和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大国模式"。认为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多借鉴"大国模式",而其他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对上海的借鉴意义不大;同时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时应而选择自然形成模式为主,政府主导模式为辅的"大国模式",并针对上海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所以它对支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危机时期整个经济的发展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金融中心在发挥正向功能的同时,其风险也在积聚。因此,根据金融中心的风险特征,切实加强金融中心的风险管理,是后危机时期加强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吸收现有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优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水平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为参照系,对杭州和宁渡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两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为获取经济效益和政治绩效而对金融资源展开争夺,进而形成地区金融竞争。基于省级区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存在互补型地区金融竞争,即各地区采取同样或相似的行为进行金融竞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竞争方式趋于多样化,并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从通过行政权力直接干预国有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做大做强本土金融,既有行政职能部门(地方金融办)的隐性资金安排,也有政策推动性的金融话语权争夺(区域金融中心)。中央与地方间应合理分权和分责以正确激励和适度约束地方政府行为,避免过度的地区金融竞争;也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引导与市场效率相结合以实现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深化地方金融改革以活跃和规范地方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国金融"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面临着多重困难和障碍,应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加强主权财富基金和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促进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加大实体经济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考察发现,它们都各拥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和东京,由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共生融合的观点,并从理论上进行了佐证。希望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世界工厂”与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广东证券市场的建立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广东证券市场出现了不少问题,发展的活力与速度都有明显的减弱。如何推进该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保持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势和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当前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