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产市场》创办时间不长,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风格:专业的视角,人文的关怀。说它的专业视角,是因为它有责任、有主见,不像一般的市井读物,只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看得出,《中国地  相似文献   

2.
庄吟茜 《价值工程》2011,30(23):318-319
由于中西方文化固有的巨大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制度输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对于"华盛顿共识"的关注已逐渐转向"北京共识"。作为从事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大家,梁漱溟先生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中西文明差异做了深入比较。本文旨在以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为基础,对中西文化的精神路径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云 《中外企业家》2007,(11):50-53
管子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心的管理"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从《管子》"人心管理"的思想出发,探讨其蕴涵的关于人和人才的深刻认识,这对现代企业科学管理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鹏凯是个潜心管理、迷恋写作的企业家。不妨这么说,《心力管理》一书是他苦心经营二十载,探索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方法的一份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5.
王文明  龙兴海 《新远见》2011,(3):107-110
唐之享先生十多年的力作《调查与研究》一书由红旗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该书告诉我们,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今时代,如何调查研究更重要,求真务实的调研态度,高瞻远瞩的调研眼光,系统的辩证的调研方法等等,是调查研究的谋成之道。  相似文献   

6.
《上海企业》问世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这25个春秋对《上海企业》来说就是一段完美的里程。 1981年的秋天.让我们记忆犹新。当时的上海正步人大发展的快车道:产业结构大调整、企业职工大转岗、城市建设大动迁.100万下岗职工、100万动迁居民、100万退休职工.等等等等。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交织;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困惑不断出现.上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就在这个新的历史考验面前.《上海企业》诞生了。  相似文献   

7.
《英才》2008,(4):128-128
稻盛和夫何以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圣”?因为他一手打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京瓷集团和KDDI集团;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有京瓷哲学,其核心就是经营人心。人心最为易变和不可信赖,但精心经营,以坚定的信赖关系联结起来,将坚不可摧。稻盛和夫的哲学把最软的人心变成了最硬的利器。  相似文献   

8.
方向新 《新远见》2011,(3):93-95
近读唐之享先生的《调查与研究》(红旗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受益良多。全书可圈可点之处不少,但对我印象最为深刻者,仍以第三辑“他山之石”为最,其间既有本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业兴趣使然,也有本人曾随唐之享先生外出考察而心生亲切的缘由。概括而言,《调查与研究》一书所撰考察报告,对我印象最为深刻者有三:  相似文献   

9.
汪丁丁 《中国企业家》2006,(12):116-116
与托夫勒以前的三本著作均已有了中译本一样,这部新着旨在探讨知识社会的“财富”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托夫勒而盲,至少可以回溯到1991年,那一年,他出版了《权力的转移》。但是,托夫勒对这一“千年变局”的表象分析,又可进一步上溯到1984年。那一年,他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那是一本在中国引发了普遍的阅读兴趣的著作。在《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冲击下,托夫勒被多次邀请访问中国。他告诉我们,中国大约  相似文献   

10.
沙平 《湖北审计》2014,(6):53-53
杨猛,资深记者,非虚构作家。曾两次入围“开发亚洲新闻奖”。2010年荣获日拳举办的“开发亚洲新闻奖”一等奖。2013年获得“中外对话”和英国《卫报》主办的“最佳环境报道奖”。从1995年起开始记者工作,迄今18年,专注非虚构写作,曾深入新闻现场,报道中朝、中国在缅甸大型投资、四川大地震等.作者新著《陌生的中国人》中的19篇故事并无直接关联,却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转型期中国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路兵 《中国新时代》2009,(3):106-106
美国最伟大的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撰写美国企业史时曾经说过:“历史学家早就被企业家吸引.却甚少注意这些企业家所创立的机构以及他们的管理方式和所实现的功能。与此相反.历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这些创业的先辈是强盗企业家还是工业政治家,即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观点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2.
王雅 《中国新时代》2009,(4):111-111
如果你有过两次或以上失恋的经历,你就会知道,—次失恋的教训,完全无法应用于下一次恋爱,你的每次失恋,都像一场事故,宿命一般。即便你从未失恋,或者仅失恋过一次,你仍然可以在别的事情上发现同样的问题,即你真的无法知道你每—次经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