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5月13日,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一、总 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 为规范再制造生产、保障再制造产品质量,促进再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制定本技术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再制造试点企业,是参加国家再制造产品有关推广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主要内容) 本规范规定了从事再制造所需的基本条件及再制造单位在回收、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保障和质量控制要求. 第四条(产品范围和技术依据)再制造单位应当在国家允许的产品类型范围内从事再制造,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相关产品再制造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引导再制造产品消费,建立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4.
<正>再制造是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机床再制造产品可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早在199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再制造工程学科。其后,他主持创建了国家级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再制造学科。2008年,  相似文献   

5.
一、“再制造”的含义及其意义 “再制造”就是对废旧产品通过再制造工程设计,实施高技术修复,使“再制造”产品的性能、质量达到或超过原新产品。通俗地说,“再制造”就是让废113机器设备重新焕发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不仅能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积极从事再制造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和丰富经验。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政策推动再制造发展,如加大对旧家电、旧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等。随着回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生产供应链由单向运行转变成闭环系统。闭环供应链由制造商、零售商、回收商组成,制造商可以选择用废旧产品或新材料进行生产,零售商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和回收商共同参与废旧产品回收。根据回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特点,信息共享、契约约束和政府支持三个方面对于保障供应链高效运行、推动回收再制造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可将它们称为再制造供应链发展三要件。  相似文献   

7.
再制造升级是实现产品性能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再制造升级的相关概念为基础,阐述了再制造升级的本质特征,然后从本质、矛盾、价值、方法、系统等不同领域探究了再制造升级的基本问题,并从物质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价值基础、社会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再制造升级的发展动力,希望人们能够不断深化对再制造升级的认知,利用再制造升级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识,便于消费者识别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8年10月下旬.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设计方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共收到233件作品。经过评审、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20~21日,2011再制造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受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指导,由中国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和欧洲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再制造工程分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承办。论坛的主题是:“交流国际再制造研究及产业进展,有机融合国内外再制造产业模式,促进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色再制造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来修复、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本文对绿色再制造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运作管理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以施乐公司在复印机再制造过程中如何实施清洁生产管理为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政府和相关企业搞好绿色再制造企业的清洁生产管理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原生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通过研究废旧机电产品的特征,结合国内外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现状,分析了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三种主要途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再制造业扶持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再制造业发展迎来了“春天”。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再制造业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尽管我国再制造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和美英日等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再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经验加以研究,以期为我国再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回收产品再制造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市场需求相协调问题。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工具对问题进行建模,给出了问题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然后模拟了系统的运行过程,最后分析了在不同需求条件下再制造能力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市场需求较高时,企业应提高新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市场需求较低时,企业应提高回收产品的再制造能力以使企业获利最大。  相似文献   

14.
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及支撑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出发,分析了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内涵及基本途径,指出回收、回炉利用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低级形式,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高级形式;提出了实施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支撑条件,包括:法规的建立,责任制的确定,关键技术的研究,公众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15.
车用电机再制造现状分析与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车用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其再制造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叙述,介绍了国内外的行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初步分析了在政策、社会和技术方面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认为,采用精细化再制造,扩大产业规模,加紧研发车用再制造关键技术以及完善物流支撑体系是我国车用电机再制造技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张红宇  高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3):88-90
再制造生产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再制造系统的复杂度,而信息共享有助于降低再制造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种再制造系统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以一个拆卸商和一个加工商为例,应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激励拆卸商信息共享的激励模型,给出了求解方法。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与讨论,说明了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拆卸商共享信息的积极性,减少因生产计划变更而增加的额外成本,从而为再制造中的激励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制定推动我国再制造业发展的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葛剑  曹俊 《科技和产业》2015,(10):87-91
首先对回购再制造模式和委托再制造模式中两类企业的供应链流程、供应链响应能力分析,以及战略定位进行分析,然后从利益的驱动力、发展的需求、优势互补等方面,构建了构建 “经销—售后服务—再制造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架构和立体技术转让和服务联盟,从而促进中小型机床再制造企业的发展,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首先,概括了2001-2015年中国以及全球医疗器械的市场销售情况,分析了国内外医疗器械行业及其再制造特点,得出国内外医疗器械再制造市场前景可观的趋势。其次,以腹腔镜医疗设备作为范例,通过层次分析法 (AHP) 科学论证了腹腔镜医疗设备各运行成本的权重,结果表明医疗器械设备折旧费所占的比重最大,医疗器械再制造能够节约较大成本。最后,以腹腔镜医疗器械再制造的流程图为基础,总结出适合医疗器械再制造的流程框架。首次系统分析了医疗器械再制造特点,为我国医疗器械再制造行业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鉴于再制造在资源效率、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的优势,近年来,大力推进再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呼声.然而,现实中,再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起步阶段,通常面临着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外部性等障碍,即市场失灵问题.文章首先从资源效率的视角理解再制造的内涵,其次探讨成功的再制造业所必需的关键要素,然后对再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归类,最后以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力伙伴关系为视角,提出矫正市场失灵的协同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刘继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4):134-136
文章分析了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政策、经济、法律、人文等外部环境和资源、技术、行业竞争等内部因素,提出了发展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布局与产品定位战略、国际合作战略、技术创新战略、规模化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