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延柳 《黑河学刊》2005,4(1):49-52
丁玲和萧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悲剧性。从悲剧的本质在审美客体中的呈现及悲剧本质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来比较丁玲和萧红笔下人物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可以看出莎菲们缺乏在绝望中抗争的悲剧精神,她们悲剧审美特质更多的是悲渺而不是悲壮,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的则是敢于反抗、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他们超越了悲剧,呈现出人物悲壮与崇高的悲剧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性复杂精神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这一艺术鉴赏活动需要受到主体(即欣赏者)、客体(即作品)及主体和客体间的审美关系条件制约。同时,主体、客体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体使客体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从直觉感受—深入体验—领悟升华层次,就欣赏主体来说,它不仅通过艺术品最终领悟到一个美丽的艺术境界,而且它的精神体验也将暂时突破现实局限而进入虚拟博大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舞蹈的交流     
陈晶 《魅力中国》2013,(31):113-113
一个舞蹈作品创作出来,只有和观众进行交流,舞蹈创作才算最后完成。因为作品必须要被观众所接受,才能实现它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进行舞蹈交流,审美主体(观众)和审美客体(作品)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审美是美感在音乐方面的特殊体现,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提供音乐信息的一种反馈,人们的审美活动有其独特的发展进程。作曲家们的敏捷才思、表演家对作品的演绎、鉴赏家对音乐内涵的品味,充分说明他们具有高超的审美体验及其品味。  相似文献   

5.
汪祎  余萍 《黑河学刊》2008,(6):55-56
审美领悟是审美主体对客体进行直接、整体的领会。被观照的审美客体首先应具有让人感悟的空间,并有能超越客体感性的人生哲理,审美主体随之进行有迁想的审美想象,再经过顿悟的过程达到妙得,从而在深层次领悟审美客体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合唱艺术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原始、最纯净的大自然的和谐的美,它给我们追求灵魂的最高境界提供了阳光、水、空气,合唱艺术是审美追求的一曲凯歌.审美功能是合唱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由于审美功能是以合唱美感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合唱的美感,以及合唱的审美取向是非常必要的.合唱艺术在提高民族艺术素养、民族精神、审美能力诸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他演唱形式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学者就与文艺美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如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艺术是否会终结或消亡等问题再次受到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文艺美学将向何处去?本文认为,文艺美学归根到底关注的是审美问题,无论是对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的阐释,还是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美感价值的体认,文艺美学只有在包容性认知观念中走一条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综合思考的道路,才能将审美精神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相似文献   

10.
孙雯  米高峰 《新西部(上)》2010,(7):114-114,124
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审美关系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都发生新的变化。带来了一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革。因此,将技术的因素纳入到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中,从这个新的角度来衡量新媒体艺术,是有利于新媒体艺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信用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自身长盛不衰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守信"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还应是企业自身追求长久发展并对品格和能力等无形资源积极创造的要求。企业  相似文献   

12.
江雪茹 《乡镇经济》2011,2(1):41-44
建国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性特征由于利益主体和具体的利益内容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而党的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根源性问题的解决也反映了党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且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不确定性因素,委托人应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引导,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达到企业业绩最优。本文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经理激励合同设计模型,假设经理在完成第一期任务后,可以与委托人重新谈判,进而对经理的有效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计算和分析得出,经理能否得到满意的固定薪酬对经理人的行为选择和企业的长期业绩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平  王一流 《改革与战略》2010,26(12):61-63,67
基于人身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在投保人缺位(死亡或者破产)的情形下,保险合同因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利益而继续有效,而此时保险合同的解除权如何行使在我国《保险法》中未作明确规定,这就难免滋生纠纷并影响权益救济。根据各方当事人利益平衡原则,有必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在投保人缺位情形下人身保险合同解除权行使规则,并从投保人和保险人两个角度对如何完善人身保险合同解除具体制度进行设计,提出立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吴波 《乡镇经济》2008,24(4):80-86
农民工是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日益尖锐的特殊问题,正视它的存在并积极求索化解之道势在必行。文章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基点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并提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从自然界中走出来,但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自在,而是与自然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当人将自身的力量加于自然的同时,既影响人外部自然的变化,也影响人自身自然的变化即人体自身的人化,这是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条件。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使自然生态环境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人类应该从工业文明的社会范型转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  相似文献   

17.
变革已成为企业 2 1世纪的生存法则。本文从“个人契约”的角度 ,阐述了企业变革中普遍存在着的员工抵制问题 ,并在分析重塑“个人契约”及“心理契约”在企业变革过程中的关键地位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述了企业在重塑“个人契约”进程中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吴照云  肖宏 《华东经济管理》2002,16(5):44-45,57
变革已成为企业21世纪的生存法则。本文从“个人契约”的角度,阐述了企业变革中普遍存在着的员工抵制问题。并在分析重塑“个人契约”及“心理契约”在企业变革过程中的关键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企业在重塑“个人契约”进程中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腐败的重要表现,是当前学术界必须解决的问题。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把好初审关,公正遴选审稿专家做好论文评审工作,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注意提升自身素养。通过硬件检测系统、审稿专家库、反学术不端联盟等构建立体化反学术不端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孝斌 《科技和产业》2020,20(4):103-108
选择中国47家市委党校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对党校收入多元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党校培训容量对党校收入多元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党校人力资本对党校收入多元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党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党校收入多元化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党校所在地居民收入对党校收入多元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党校所在地产业结构对党校收入多元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