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法稳 《企业经济》2023,(3):5-14+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存在着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理念引领行动尚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支撑保障体系仍待完善等关键问题。为此,应精准识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目标,即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及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重点领域,即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及生态建设;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支撑体系,即科技创新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以及资金投入体系;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保障体系,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12):16-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还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表明我国将开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伦理形态。为了人类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人们必须从“人类主宰世界”的价值观中解脱出来,把对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提升到理性的、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养成爱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人类更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下的企业文化发展建设,也必然符合中国特色、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主导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完整的界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奠定了生态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升天文明是人类的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所要面对的环境问题更加艰巨,因此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不断规范人类的活动,从而建立起更加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应将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在社会功能上实现较为密切的合作,并对环境伦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研究发现,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一份助力。  相似文献   

9.
韩彦军 《价值工程》2011,30(16):294-29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本文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探讨了如何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进行商品购买的过程中注意的不再单单是产品的价廉物美,而且更为关注的是商品是否环保及是否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益。由此,各国企业纷纷推出"原始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实行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作为人类营销活动理念的新飞跃,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共生共存的营销活动与营销组合的过程。它的产生不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是人类理性消费的必然结果。它以环保意识与生态平衡为前提,运用综合性的方式和手段,有鲜明的绿色标记,实行国际绿色标准,以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绿色文明价值目标,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共生共存的伟大愿景为使命。我国实施绿色营销活动时间较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明天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伦理学道德范围的不断拓展,权利不再是人所独有的专利品。权利平等已经从人延伸到其他生物、整个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世界集合体。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是环境法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视野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关系是人类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美好前景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白景丽 《活力》2010,(2):224-22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他十分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指出依靠典产主义社会制度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选择的必要性。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目的就是要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互惠共生、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目标是保护环境,在传统城市建设的模式下,不仅不能保护环境,还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因为人类的某些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没有保持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不好,不得不让人们再度审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建筑师们也在研究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结合生态设计理念,阐明了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共生建筑的基本要求.以期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赵桂华  刘亚峰 《价值工程》2010,29(18):156-156
本文讨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发展趋势、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水资源管理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并明确了水资源的管理办法。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水和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目前,人类面临严重人与水不和谐问题,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和水的和谐共处,构建人水和谐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要求人和自然紧密联系,更多的是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章主要从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意义为着眼点,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和与之对应的生态学理念,并且融入人文和自然因素,让园林风景建设更加生态化和自然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郭宏 《河北企业》2015,(1):34-35
<正>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不仅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地进化、发展,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重视自然的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能“供养”人与自然的新的人居环境,在这里人、自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生共存共荣,体现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是面对生态恶化问题、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有着人民性、科学性和国际性的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和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四个维度构成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更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