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前,外商投资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数量却有相当大的差距。1996年,东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达成协议36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88%,中部地区为39亿美元,西部地区为10亿美元,中部和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9和1/36^[1],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测算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均碳排放量,选用1995—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和验证了经济增长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人均碳排放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存在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而西部地区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呈现"正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显著为正,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 66亿人,城市化率达到49.68%.但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东、中、西部之间较大的不平衡.2008年,中部工业化率比东部低2.g个百分点.比西部高3.7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365.64美元,同期城市化率为55.90%;中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03.32美元,同期城市化率为40.90%;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08.83美元,同期城市化率为41.50%.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通过三大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人均GDP以及人均GDP的变异系数的变化描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并对造成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文献总结,提出尽管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由众多因素造成,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同步性,说明在某种程度上是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5.
《西部金融》2002,(1):27-29
一、甘肃省经济结构现状剖析 (一)甘肃省经济实力在全国所处的位次 据统计,2000年,整个东部地区实现GDP为51630.7亿元,占全国的62.6%,西部地区GDP为12061.1亿元,占全国的14.8%,仅为东部地区的23%.东部地区中的广东省GDP居全国第一,达8459.5亿元,相当于整个西部地区的70%,甘肃省仅相当于广东省的11.02%.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已实施了9年多,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无论GDP、人均GDP、财政收支、人均财政收支、城乡居民收入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交通运输、政策因素、战略性产业布局等是形成其差距的主要原因。只有深刻揭示出这些深层次原因,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西部大开发对策,才能为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1995年以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快速增长,但是,支出力度不够,地区差距比较大;在人均支出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大省低于平均水平;在公共服务支出增量分配上,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分区域看,区域间差距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东部和东北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定《转移支付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增强中央政府责任,建立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导致区域间财政收入存在着差异性。通过对1997~2008年有关财政数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财政收入总量还是从人均财政收入来看,总体上东部地区省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而中部和西部省份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别。预算外资金有助于缩小省际间财政收入的差异性,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在缩小省际间财政收入差异性方面则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省份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存在着明显差别。一般预算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省际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也存在着重大差别,尤其是东部地区省份间和西部地区省份间。  相似文献   

9.
选取我国东中西部1997—2010年的工业用水量和经济发展数据,检验人均工业用水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探索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关系,剖析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量之间的演变规律,建立曲线模型,通过模型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地区经济增长与用水量之间不符合一般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特征,人均工业用水量随着人均GDP的变化曲线为"倒U+U"型,而中西部地区的"倒U"部分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不是很明显。东部地区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点对应的人均GDP的阈值为22 222元/人;中部地区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点对应的人均GDP的阈值为9 343元/人;西部地区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点对应的人均GDP的阈值为10 980元/人,这为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调控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9—2008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了区域住房价格长期及短期波动差异,并分析了区域住房价格波动差异的成因。实证结果发现,从长期趋势看,人口规模对东、西部地区影响较大,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中部地区住房价格影响最大;心理预期仅对东部住房价格波动有较大影响。从短期趋势看,购房者对各地区住房价格的预期不尽相同,东部为理性预期,而中西部表现为适应性预期;收入对东部住房价格短期波动影响不显著,对中部影响最显著。无论是住房价格的长期或短期波动,利率对各地区的影响均不大。从政策含义角度看,完善房地产市场结构有利于抑制住房价格,利率政策则不太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78-2003年我国各省份城市及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消费差异,各省份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作了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发现这25年间(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人均储蓄指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速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东部地区省际之间的离散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东部地区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东部地区省际之间的离散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3)1978-2003年,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消费)绝对差距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则一直是全国城乡收入比和消费比(即相对差距)最大的地区.本文还从耐用消费品的实物拥有量上验证了上述结论.最后文章指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出现收入上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效率法则、优胜劣汰的一种必然结果,而且对于我国可能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客观存在;政府的作用空间就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不使这些差距过大,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LM),分析以外商投资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多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商投资对本地及邻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积极作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贡献随经济发展不断递减;人力资本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技术进步、基础设施等变量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经济空间相邻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全国和东部地区呈现出示范效应,中西部地区呈现出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陕西是我国科技、教育实力相对雄厚的省份之一,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存在为陕西省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雄厚的教育、科研优势应该促进其经济发展,使其有与之相应的经济优势。然而,陕西省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财力紧张、经济相对落后的现象。2005年陕西省GDP总量为3674.75亿元,仅占全国GDP总量的2.01%,全国排名第20位;人均水平只有9839元,不仅与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13963元相比差距也较  相似文献   

14.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东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和人均DG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外贸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各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基础:政府要加强协调与指导作用;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东、中、西部要实行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东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和人均DG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外贸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各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基础:政府要加强协调与指导作用;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东、中、西部要实行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东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和人均DG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外贸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各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基础:政府要加强协调与指导作用;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东、中、西部要实行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theil指数详细分解我国1978~2008年的人均GDP,发现人均GDP不平等指数在波动中上升。人均GDP不平等指数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不平等指数,其次来源于非劳动生产率不平等指数。劳动生产率不平等指数中的产业间不平等指数在波动中上升,已经成为不平等的主要因素,而产业内的不平等指数在缓慢缩小。我国的就业率不平等指数是非劳动生产率不平等指数中的主要因素,各地劳动生产率与国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各地的私人投资与国家平均私人投资的差距、各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全国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三者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公共基础投资是一个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变量。加快中西部第二、三产业潜在的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完善中西部劳动力市场,增加公共投资,可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  相似文献   

18.
鼓励外商“西进”投资 对西部开发,国家将加大力度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鼓励措施包括:对限制类和限定外商股权比例项目的设立条件和市场开放程度,可比东部地区适当放宽;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的项目,视同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相应待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总体区域差距呈倒N型变化;1978—2010年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268~0.356范围内变动,但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判别标准,其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基尼系数差异分解的结果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受到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且这些差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部与东中部之间,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各省份间,这将为今后国家制定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扣除地区价差因素后,我国城镇居民可比收入的地区差距大幅低于实际收入的地区差距,东部和西部也是这种特征,但中部却恰恰相反。收入的地区差距在近期出现了极弱的下降趋势。在总的差距来源中,约50%-65%来源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30%-45%来源于东部内部的差距,剩下不足10%来源于中部和西部各自内部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