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设定了协整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间的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消除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但东部与中西部各省区发展速度不同,近年来差距拉大了。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很关心如何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提出了很多的办法。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解决地区差距的政策,也是必要的。中国和美国都是大国,美国区域经济政策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一、美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一百多年前,美国最发达的地带是东北部的五大湖区,而南部和西部是落后的区域。经过美国人民艰苦的开发,美国东部与南部、西部的地区差距已不是很大了。尤其是在九十年代,美国四大地带的经济差距已经大为缩小,下面我们以人均GDP…  相似文献   

3.
2011年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增速格局继续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长江中上游和宁夏增速最快;区域公路里程总量格局继续呈"中东部长、西部短"态势,长江中上游和四川里程最长;区域公路密度格局继续呈"东中部较密、远西部太疏"态势,华东沿海、河南密度最大;区域高速公路比重格局继续呈"东高、中中、西低"态势,华东沿海、天津高速公路比重最大,东北地区升幅最大。人文因素是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发展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发展格局;自然因素是我国区域公路里程发展格局的次要影响因素。优化区域公路交通发展格局一是要保证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完善公路交通网络结构;三是要加快形成高速公路网;四是要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玲  雷厉  仲云云 《城市问题》2013,(1):56-61,91
以我国29个省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为评价对象,从低碳排放和发展能力两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TOPSIS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际间及三大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分别表现为相对低碳、中碳和相对高碳的经济发展特征。中西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降低碳的排放,以提升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2002—2013年我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用水强度为变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构建面板模型,分别研究全国和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国、东北及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依次形成倒N型、倒N型、U型和U型的变化趋势。之后,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以及规制与投资四个角度入手,解释三大地带及其具体省份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是推动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三大政策因素。近期内中国区域增长格局仍将延续目前的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远期看这种态势将会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全国GDP的比重趋于稳定,不排除在更长的时段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回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一份最新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区域经济运行呈现中部崛起特征。——中部工业产出增长速度快于东部。2007年,各区域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均在18%以上。中、西部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2.4%和22.9%,分别比东部的18.3%快4.1和4.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东部是这两年出现的新现象,这种状况将会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趋于缩小。中部工业产出增长速度的走势最强。2007年东部的增长速度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3—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各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测算结果,用系统GMM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对东、中、西部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发展最好,中部次之,西部较为落后。而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整体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与整体表现一致,都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而对中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利用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发展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七五"计划首次提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以来,区域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规划)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十一五"规划更是在总结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发展逐步打破四大板块的限制,呈现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与南北方矛盾并存的态势.为统筹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企业、行业、区域等的分化愈发明显,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需要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区域间的差距也正在逐渐减小。随着"四大板块、三大支撑带"的提出,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将要出现一种新的格局,三大支撑带把四大板块衔接起来,起到沟通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的作用,通过这些支撑带的衔接,东部地区可以实现加速转型升级;中部形成综合的交通枢纽和制造业中心;西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产业更加优化;东北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1.
1998年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1998年度全国乡镇企业财务决算及统计年报汇总资料,就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作简要对比分析,并就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差距提出建议。一、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增况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在宏观环境极其严峻的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转换机制,加强管理,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分地区看,东部乡镇企业逐渐走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货币财政政策是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两个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关于它们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对两政策实施后的区域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已经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通过两地区的简约化模型对1978-2004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东部和中西部两个样本地区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区域不对称效应,特别是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域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2002年的全国各地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表明,我国以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经济增长基本格局已被打破,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增长态势.2003年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然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小于西部地区2.8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2):40-42
文章从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趋势。采用1994-2013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面板数据,利用GLS估计方法,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变化在地区固定效应下不存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造成这一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以2002—2013年我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用水强度为变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构建面板模型,分别研究全国和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国、东北及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依次形成倒N型、倒N型、U型和U型的变化趋势。之后,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以及规制与投资四个角度入手,解释三大地带及其具体省份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针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 ,早在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 2 0 0 1年远景目标建设》就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 ,并在 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以加强东西部经济联合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时至今日 ,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地区的“扩散效应”、“涓滴效应”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带动影响甚小 ;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也…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布局与对外开放的双圆格局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与规模是由国内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共同组成的,由于自然、历史等条件的差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别,国家所采取的区域发展政策以及生产力的宏观布局,毫无疑问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从“六五”计划开始,正式将地区发展问题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七五”计划明确提出了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提出了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的战略思想。 八十年代,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制定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战略,不仅投资上高度倾斜,而且给沿海地区以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助长了国内资金的东流倾向。加快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但是另一方面,这一政策也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从对外开放方面来看,在八十年代后半期,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沿海开放已进一步向沿边开放发展。我国内陆边疆各省区、面对十二个周边国家,积极开展边境贸易,形成了200多个国家和地方的边境口岸,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这样,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就形成了一个“外圆”。这个外圆包括沿海的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201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基础保障和数字化效率提升5个层面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泰尔指数分解差距因素、障碍度模型找出障碍因子。研究发现:全国和三大区域2015—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自东向西依次降低,但增长率自西向东依次升高;东部沿海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邻近省份联系较多,中部和西部较少;三大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不明显,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品服务和数字基础保障是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结论,提出强化数字基础保障、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强化产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和促进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是应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必然要求,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战略机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不仅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更要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能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动力。在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宏观战略指引下,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的加快、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将会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贫困治理与产业结构两个维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进行拓展与深化,聚焦中国新三大地带,研究贫困治理效果、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从全国来看,贫困治理效果的显著提升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作用;(2)贫困治理效果、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和时间演变性的作用特征,相较于其他两个地带,贫困治理效果对远西部地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且这种推动作用在贫困水平与产业结构交互作用的冲击下会变得更强;(3)与全国整体情况相反,产业结构调整在中西部地带和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中存在U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依赖性越大,对贫困治理效果的依赖效应越小;经济越是落后的地区,精准的扶贫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越强的提升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