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现行的土地制度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通过获得大量的土地出让收入弥补了地方财政不足。其次,通过行政手段征地,避免了土地买卖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避免了很多投资项目久拖不决,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见效快。但现行的土地制度也存在几个弊端,一是地方政府低价征地,高价卖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地方政府在利益推动下,过度鼓励房地产开发,造成房地产大量空置,  相似文献   

2.
要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新",关键是要打破"土地财政".目前中国财政体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财政过重依赖于非税收入,特别是卖地收入是一个大头,卖地收入加上随后房地产开发的税收收入几乎要占到很多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理论上讲,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并不是财政收入最大化.能不能突破"土地财政"的怪圈,就要看我们有没有这个决心,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新一届领导在经济上的第一个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检讨主流征地制度改革观点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公共利益泛化是地方政府违法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性选择;严格意义的公益征收条件下,产值倍数法测算出的补偿水平并不必然低于土地所有权价值;将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纳入征地补偿标准客观性差,与现行法律兼容性差;土地换保障既不能为征地补偿提供客观标准,也无法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客观征地补偿标准缺失条件下,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逐利动机促成的逆向激励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首先要构建并行于公益征收的非公益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其次应当让市场发挥定价作用,为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博弈提供客观的价格参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各地在征地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征用、土地出让和市场交易三者的价格比已达到1!10!50。一是征地规模偏大。建设项目越多,土地征占越多,政府利益越大,一些地方上项目、搞建设就征地,甚至强征强占农民的承包地。二是征地范围过宽。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没有严格区分是否是公共利益的需要,一些经营性项目依照公益项目低价征用方式和补偿标准,在“国家建设”的名义下,农民“的命根子”变成了开发商“的钱袋子”。三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严重不合理。不少地方征用农民土地后对农民的…  相似文献   

5.
建议根本改革征地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本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谨防建设用地的国有化趋势;制定"公共利益征地否定式目录",明确规定盈利性目的用地不得征用;限定政府储备土地为存量土地,严禁征用集体土地增加土地储备;预留发展用地,探索对农民实施财产补偿;强化土地收入管理,防范财政和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6.
现行征地补偿的不完全性和非公平性,加剧了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构建征地市场补偿制度,有利于保护农民权益、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维护社会稳定.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设计成本大于效率 从法律规定和各地实践来看,现行以产值标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度,实际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补偿,属于不完全补偿制度设计,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不能匹配,与被征地因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土地收益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人们对征地补偿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征地补偿安置的现实困局 征地补偿标准存在较大争议.现行征地补偿测算办法没有体现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职能,更未体现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此外,征地补偿范围没有覆盖土地上的他项权利如承包经营权等的补偿.因此,应该考虑征地补偿中土地增值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征地制度改革观点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健 《中国土地》2004,(6):20-23
当前在征地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五个主要分歧第一,政府是否应该继续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实施城市建设规划就一定全部征地吗?有人认为,允许集体土地入市会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失控,从而降低政府的垄断作用,缩小征地范围就意味着国家放弃总量控制,从而导致土地供应量失控。第二,按原用途补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是否合理。第三,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是否会影响建设速度。对农民补偿提高后,会增加国家的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影响建设速度,同时,经营性项目出让价格提高了,是否会吓跑投资者。第四,征收农民土地是否需要一家一户地与农民协商?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检验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对征地规模的影响,论证其诱发地方政府突击征地的机理。研究方法:基于200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1)刚性调整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在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前大规模征收土地,从而维持自身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体系的运行;(2)为防范风险的演化和失控,中央政府会默许、甚至支持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3)作为被征收土地的主要构成,农用地亦是地方政府进行突击征地的主要载体;(4)西部的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烈的突击征地动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研究结论: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诱发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行为,变相损害农民权益,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0.
<正>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创新的类型区分公益性与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差别的补偿标准。由于我国没有从法律上明确我国的征地补偿标准的原则,因此,学者往往从征地补偿实践角度出发,认为我国补偿标准低和补偿范围窄,属于不完全补偿。这种不完全补偿导致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受损。针对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根据项目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然后通过实行有差别的补偿标准取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差别化  相似文献   

11.
<正>土地始终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农地征收。征地能否保护农民利益,核心是补偿。同地不同权、同地不同价的征地补偿支撑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但不仅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引发城乡非均衡发展、造成地方政府征地冲动,并且加剧了城市增长失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减少迅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制约着城乡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揭示标准控制、信息公开、事后惩罚等上级政府干预手段对农民—地方政府征地博弈及交易成本的影响,为科学设计征地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博弈实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强势政府模式下,农民违建、政府强征、农民维权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60.8%、42.3%和39.2%,交易成本约相当于土地总价值的15.7%,土地增值收益的17.4%;(2)单一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或内部的地方政府最低补偿报价、单一加大对地方政府强制征地行为的事后惩罚将显著增加征地交易成本;(3)将农民与政府价格谈判空间控制在较小区间可以减少交易成本;(4)要求地方政府事前了解农民补偿意愿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研究结论:从减少征地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出发,不能单方面"声援"农民或对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实施高压;制度设计应着眼于提高征地信息透明化,增进不同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所谓"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过度依赖房地产收入的情形.特别是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从土地上产生的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地方政府近乎无成本地从农民手中征地(农民获得土地补偿金仅占土地转让收入与增值收入的2%~3%,相当部分地区还不到2%),然后以"市场价"批租给房地产开发商和各类工商企业.发达地区的政府财政就是一个"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4.
鉴于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为缓解我国征地补偿过程中部分矛盾和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征地补偿的经验,中央政府提出了征用征购双轨并存的征地补偿制度。根据使用土地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将征地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非营利征用,如行政机关、军事用地等;二是经营性用地。根据这两类不同性质征地行为,采用不同的补偿制度。政府为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从事公益性建设,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时,集体土地所有者不能拒绝提供土地,同时这种土地依法可得到相应的补偿。对于这种类型的征地补偿,宜采用不完全补偿原则,仍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构建征地冲突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根据均衡概率找出引起征地冲突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征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博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采取违法征地的概率与中央政府的监督检查成本、农户的维权成本呈正向关系,与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处罚和农户维权后征地补偿标准的提高呈反向关系;(2)中央政府采取监督检查的概率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收益呈正向关系,与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处罚和政绩的损害呈反向关系;(3)农户维权的概率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时的收益呈正向关系,并与农户维权成本、地方政府征地补偿标准的提高和对其政绩的损害呈反向关系。研究结论:降低中央稽查和农户维权成本以及地方政府的违规收益,同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大对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使利益主体博弈行为趋于合理,可以避免或减少征地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征地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一、征地补偿问题的原因分析征地补偿问题主要是征地补偿标准问题。尽管新《土地管理法》相对于旧法 ,提高了征地的补偿标准 ,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征地中所使用的补偿标准却常高于有关规定。如 :根据抽查资料显示 ,浙江省的土地补偿费为前 3年平均年产值的 8 4 76倍 ;安置费为前 3年平均年产值的 8 75 85倍 ,比法定标准的上限高出近 3个百分点。即便如此 ,农民仍不满意 ,时有上访、闹事的情况发生。这说明征地补偿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 ,征地补偿较低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进行理解。1 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被征用者主观上认为征地补…  相似文献   

17.
所谓“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过度依赖房地产收入的情形。特别是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从土地上产生的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地方政府近乎无成本地从农民手中征地(农民获得土地补偿金仅占土地转让收入与增值收入的2%~3%,相当部分地区还不到2%),然后以“市场价”批租给房地产开发商和各类工商企业。发达地区的政府财政就是一个“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间在土地征收上的三层博弈关系,探讨土地征收博弈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上级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行为选择以及几者能否取得多赢的可能性,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图示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使博弈主体在各自行为上非理性选择.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应该使得地方政府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少;地方政府依法征地得到的好处变大;违法征地引起冲突的惩罚成本于地方政府变大,于农民变少;合法征地因被征地农民抵制引发强制执行的成本于政府变少,于农民变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征用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土地制度,征地过程是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所有权转变过程,强制性和补偿性是其两个基本特征,但现行征地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仍是计划经济思路,已产生了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实为必要;透视了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特点和缺陷,在分析评价当前改革观点和实践尝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存权补偿概念并给出了其计算模型,提出了按土地评估价格全额补偿的理念并探讨了其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皓 《中国土地》2006,(4):11-13
建立裁决制度的背景及过程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征地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争议也越来越多,其中,部分地方政府不按照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请客、群众买单”,“零地价”招商引资,以及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等现象,更是引发农村集体和农民争议的焦点。如何化解因征地而引发的矛盾,解决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征地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事关经济建设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征地补偿标准争议裁决制度建立之前,绝大多数征地纠纷都是通过信访途径来处理的。据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