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产品"结构性卖难"问题凸出、零售终端"买难"现象严重,是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的重要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必须尽快完善流通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并不断提升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和流通体系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产品购销经营和价格基本放开以后,流通大为活跃,促进了生产,繁荣了市场。与此同时,农产品"卖难"与"买难"也交替发生。八十年代初期以来的十多年里形成了两难交替的两次循环:"卖难"(1982-1984年)——"买难"(1985-1988年)——"卖难"(1990-1992年)——"买难"(1993-1995年)。每次交替循环都是从粮食开始,而后波及棉花、油料、桑蚕茧、生猪等,引起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对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试图从农产品流通角度对"卖难"和"买难"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一、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给量迅速增长,同历史上的长期短缺相比,供应称得上充裕,但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去衡量,仍然是紧缺的。农产品一丰收就出现  相似文献   

3.
稳定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买难"始终为人所关注,实现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消费、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流通方式。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经过多级批发和零售,每一个环节都至少加价5%至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环节多、物流运营成本高是卖难、买贵的关键所在。物流体系的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产品卖难、买贵的难题。国务院2011年下发物流业"国九条",2012年又发布《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各部委结合实际,陆续出台扶持鼓励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呢?  相似文献   

6.
<正>被誉为成都市民一站式采购的菜篮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市场"、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保障城区居民"菜篮子"产品供应,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稳定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买难”始终为人所关注,实现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消费、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流通与销售不畅是湛江地区农业发展的掣肘因素,电商化道路则是现阶段解决农产品流通与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淘宝村蓬勃发展,切实解决了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难、售价低、农民增收困难等实际问题。立意于农产品淘宝村视域,分析"互联网+"农产品在湛江地区实现科学化发展的可行性,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赵显英 《农业经济》1992,(3):24-26,32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流通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时条件下,流通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发展。虽然,几年来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已做了大量努力,但是现行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仍然不完全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亟待进一步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1.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卖难。以粮食为例,粮食丰收带来了粮食市场疲软。1990年辽宁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69公斤,相当于正常年景水平,不应存在卖粮难问题。但实际上,卖粮难却反映强烈,到1991年夏,全省粮食部门已超储粮食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相继出现了西瓜、芹菜、胡萝卜、香蕉卖难等农产品滞销现象,农民损失巨大。出现鲜活农产品卖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微观上看,许多农民都是“看去年市场,种今年庄稼”,往往导致供大于求。从宏观上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导致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无法实现全国大流通,出现了严重的区域性卖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着力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詹武一、对农产品“卖难”“卖难”大波动的规律性认识近10年来,农产品先后出现两次“卖难”的情况,一次是1982—1984年,一次是1989—1992年。1985—1988年又出现“买难”与“...  相似文献   

12.
近来,江苏省各地政府、各类企业积极出手,探索开展农超对接、流通创新,突破农产品“卖难”“买贵”怪圈,取得较好成效。破解“卖难”“买贵”,减少中间环节很重要,但减少不等于取消,关键是按市场规律科学合理分工,创新优化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产销衔接比例,完善链条,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高,农业和宏观经济的互动性、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也在日渐增强。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低等问题还很突出。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部分地区出现买难、卖难现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改革农产品流通体系,尽快推进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已成为当前农产品流通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自1992年底和1993年上半年,我国各省、市纷纷放开粮价之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正开始走向全方位的市场调节。但是前几年出现的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农产品卖难、买难等现象却仍然存在,并趋加剧,这些现象要求在把农产品推向市场时,除了价格放开外,还要有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机制,这当中就包括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培育,因为期货交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网络完善武汉市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体系,文章对供销合作总社近10年来的销售业绩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供销社是流通领域中符合体制内运作的重要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是解决"买难"、"卖难"的可行性方案,是符合农民利益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创建以供销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必将对武汉市的农产品流通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供销合作社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所形成的品牌效应将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着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以供销合作社作为研究视角,并提出基于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系统需要从建立农产品加工生产专用服务体系、加快供销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速度以及合理开发农产品流通电商营销渠道等3个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生产销售环节的同时,加强各供销合作社的合作规模,以切实建立起便利惠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再生产环节中农户经济权益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近来,江苏省各地政府、各类企业积极出手,探索开展农超对接、流通创新,突破农产品“卖难”“买贵”怪圈。作为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市为畅通农产品运销“最后一公里”出台系列举措;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17.
<正>批发市场完全按照企业性质开办,收费环节多、收费高,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成本。为降低生产者成本、解决蔬菜"卖难买贵"的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成本高销售难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特点是小生产、大市场。生产规模小与庞大的消费需求不相匹配,同时流通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农产品始终存在"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已步入农业大省行列。主要农产品如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加工增值转化率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等问题还严重制约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卖难仍然存在。尤其是这几年,在中央对农业的关怀下,我省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形势很好,各种农产品产量增幅较快,农产品卖难进一步加剧。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除了在农产品提质、加工和流通等方面下功夫外,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对于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品牌宣传活动等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卖难的实质,是农产品由于遇到各种障碍,难以进入流通领域,或者在流通领域中的某一环节停滞下来,难以转入消费,使其价值或使用价值不能实现或完全实现。其影响是:造成大量农产品积压,给农民和国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农产品的卖难,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往往是由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就目前来看,产生农产品卖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方面的问题,也有流通方面的问题,还有消费方面的问题,其中以流通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一、流通设施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近几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产销     
为帮助企业和个人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本刊开辟了"产销"专栏,免费刊登供求信息,欢迎广为利用,希望所提供信息真实有效。如提供不实信息责任自负。本栏主持人曾诗淇电话:010-68133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