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万鲁宁  谢霞 《宁波通讯》2014,(12):28-29
<正>"避开城市的喧嚣,领略山村之美,体验农桑之乐,享受一分宁静与淡雅。"余姚市三七市镇的悠悠农场以这样一种生产和经营理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不远的郊外,体验生活、感受自然、放松身心,成为了我市家庭农场发展可看、可学的生动实例。悠悠农场成立于2010年,农场主是位1986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叶佳男,他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并梦想着拥有一个自己的农场。不过,叶佳男的父亲叶卫强不那么想。叶卫强在村里承包了150亩杨梅山,经过几年努力,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杨梅种植户,然而,他觉得做农民还是太辛苦,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  相似文献   

2.
对动漫产业来说,影视产品不叫座,就没有现在;如果失去原创,就没有未来。一边看着《火力少年王》,一边拿着悠悠球比划——如果仔细看,路边孩子们手中的悠悠球上大多有"AULDEY"的字样,表示着悠悠球的生产厂商。这家悠悠球的生产厂商经过一步步的发展,如今已成为A股上唯一一家上市的动漫产业类企业奥飞动漫  相似文献   

3.
彭建国 《中国西部》2014,(20):62-63
<正>前几天,儿子捣乱,其班主任王老师打电话把我请到学校。那天下着小雨,我刚一走到校门口,保安(是个年龄约五十开外的瘦老头)就老半天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我。随后,慢条斯理地用鼻腔说话:"有啥事?"我微笑着一边递烟一边回答:"找儿子的班主任。"这瘦老头慢吞吞地将我的烟接过去,斜视了烟的标签,又问道:"哪个班?""高一(19)班。"  相似文献   

4.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瓶颈因素分析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前,我国农村的第一次改革由土地制度改革破题,实现了土地的由"合"到"分";30年后,农村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土地由"分"到"合"已是大势所趋,而地方对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且模式日渐增多。2013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立即引来多方关注。家庭农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主体形式,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政策法规和具体的管理方法都不完善,在推广发展中面临较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要确保家庭农场可持续稳定发展,各方利益的平衡与保障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还需要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创新、制度上创新,使农场主和农户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赛序波 《走向世界》2013,(9X):76-76
<正>窗台上放着一只萨克斯管,已经很旧了,身上有不少的脱皮,喇叭口还有明显的撞击豁口。儿子几次要求将其收起来,我则执意摆在这里。每每阳光射进窗口,那只萨克斯便光彩熠熠。那斑驳处,那豁口总会将我拖回到往日的记忆。儿子自小是有很多乐器的:竖笛,小提琴,长笛和这只萨克斯管。有些是老师要求买的,有些是儿子的"爱好"所需。  相似文献   

6.
秀珍 《东北之窗》2014,(5):44-44
正在丈夫离世的十几年时间里,宋大姐一如既往地细心照料着瘫痪的公公,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很多人都劝她再找一个,可宋大姐拒绝了:"我若再嫁,必须带着公公和我儿子。"今年49岁的宋清玉家住沙河口区川甸社区,虽然工作地点离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可她每天早晨都得5点半就起床。宋大姐和丈夫以前都是教师,两人的感情也非常好,有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可是2001年,丈夫得病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留下了8岁的儿子和瘫痪在床十多年的公公。丈夫突然离开让宋大姐痛不欲生,可是看着儿子和公公,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强。宋大姐把泪水咽到肚里,精心照顾儿子和公公,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相似文献   

7.
《老区建设》2013,(11):64-64
晚点再打吃过午饭,儿子犹豫着把语文试卷拿出来让我签字。老婆一看才考了七十多分,抬手就要打儿子。儿子央求道:"妈妈,能不能晚上再打?"老婆停下手,问:"为什么要晚上打?"  相似文献   

8.
1977年10月,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云南陇川农场时,我正带着200多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平田改土”。当时,24岁的我已在农场当了6年零3个月的知青。  相似文献   

9.
<正>自从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以来,全市各地的家庭农场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家庭农场如今还面临着哪些问题?记者日前在慈溪、余姚等地进行了调查。缺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现代农业建设,不仅要求"种好地",还要"经营好农场"。然而,调查发现,农场经营人员对于传统农业耕种知识较为熟悉,但缺乏现代化生产与经营管理经验,在规模运作、品牌树立、市场营销、科技使用等方面显得手足无措。另一方面,当前能为农场担任技术指导的科技人员极度缺乏,而且存在着专业脱节、技术滞后等方面问题。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由于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雪松 《中国西部》2012,(12):15-17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得知他班上有几个孩子早在幼儿园大班,就已经开始学"奥数"了。起初,我不以为然,继续按着我对教育的理解,让孩子逗留在本来就该属于他的"玩"的世界。没有什么比看到孩子开心更让我开心的事情了。可是三年级开学后的一次考试,给了我和儿子当头一击。至今,儿子放学  相似文献   

11.
资讯     
《老区建设》2013,(7):4-7
"家庭农场"的政策性"饥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也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十年在年初的一号文件中关注"三农问题"。"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出现。一时间,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广受关注。有研究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家庭农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吴宝席 《中国西部》2014,(40):96-98
<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们视诚信为"敬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和"利人之道"。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创造一个个世界奇迹的同时,却经历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曾经的信义之邦正在遭受着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的刺痛。近年来,因诚信缺失引发的社会危机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在历史的车轮悠悠转动五千年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困境和生存挑战。食品安全、医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家庭农场"便成为一个热词。但是,"家庭农场"多大规模合适?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保障原土地流转权益人的权益?这些问题困扰着关注或从事"家庭农场"的人们。多大规模合适?"家庭农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营主体,非常适合当前中国农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全国人大代表、温氏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温鹏程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但是,不同的产业、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十年前,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同事刚接三年级,班上一名调皮男生噘着嘴告诉家长,说是换成奶奶老师教他了,同事知道后,一脸的不高兴;五年前,师范同学二十年聚会,大家在一起重温学生时代的欢乐时光,可更多的是致我们那已经逝去的青春,其间却多了几份迷茫与怀旧情愫;一年前,年轻的同事牵着自己儿子的手,让孩子叫我"奶奶",我不好意思地应答着。光阴荏苒,我在忙忙碌碌中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猛然间,我顿感自  相似文献   

15.
黄倩 《广西经济》2014,(7):54-55
正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和培育"家庭农场"。作为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似乎在一夜之间"破土而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激发农村新型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及时出台《关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帮扶措施。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区各级工商部门充分发挥培育与服务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  相似文献   

16.
王寅 《中国报道》2015,(2):73-75
未来十年将作为中国经济主力群体的少年,拥有着最贫乏的金融知识,恐怕将难以胜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强国对公民金融素质的要求。"我家儿子觉得我管不住钱,上个月他自己去办了一张存折,把他手里攒的钱全存了进去,有将近一万块钱呢!"张璇的儿子小尹在广州市第二中学上高一,在谈起儿子处理零花钱这件事时,她语气中既带有对自己的调侃,又流露出一丝骄傲,"他的电脑就是用这些钱买的。"  相似文献   

17.
回家路上     
天快黑了,我才来到公交车站。离开车时间还有几分种,司机的小儿子坐在驾驶位子上玩着,司机正在车外和拎着保温饭盒的妻子说话:“叫你别来偏来,还把他也带来,这不,送来也没时间吃了啊!”车开了,乘客暂时只有我一人。温馨的家庭对话填补了车厢的空荡:女人絮叨着晚饭的菜式;幼儿园老师对儿子的评语;儿子说长大了要为爸爸买一辆车。还有刚才在家里熨衣服,儿子也要帮忙,结果母子都被烫了。听到这里,司机回了一下头看看妻子的手臂,嗔怪地说:“快搽药!这样的事情等我回去做吗?”“妈妈,爸爸怎么不吃饭啊?”依偎在妈妈怀里的小儿子忽然说。妈妈逗他:…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全市上下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法律援助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其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增加,法律援助办案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我和前妻1990年登记结婚,我俩都是二婚,她有一个儿子。我们一起买了房子,但她儿子长大后,跟我相处不和睦,甚至要动手打我。2013年,我和妻子协议离婚,我基本上是净身出户的。但之前我们俩谈离婚协议的时候不是这么协商的,我怀疑她偷偷修改了离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发源于欧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农业生产中具有活力和效率,先天最佳的组织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与2012年中央提及的"职业农民"一脉相承。随即,全国各地掀起一轮发展家庭农场热潮,"职业农民"诞生的步伐也正逐渐加快。其实,家庭农场不是新事物,却是个新提法。我国早  相似文献   

20.
书架     
《中国西部》2014,(3):124-125
<正>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安德烈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3推荐理由:本书作者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离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隔了一堵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龙应台深深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龙应台觉得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在龙应台与她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里,进行着弭平两代人之间代沟的努力。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