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西方人所读懂、所欣赏是一个难题。译诗难,译古诗更难。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体要素,更有音韵和意象之美。如何在古诗英译时传达这种意象之美?认知心理学的隐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诗歌意象和隐喻的关系,藉此可以找到适合不同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性,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提出意象的英译,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3.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所在,在传统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颜色词可以被用于各种隐喻表达中,颜色词作为源域可以被投射至不同的靶域中,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颜色词在隐喻表达中体现了不同的意义。论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红、绿、黄、白、黑分别作了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5.
文章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的意义成因。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存在的基础不是输入激活跨域映射,而是输入激活概念整合空间的认知推理,因此,其新创意义的生成是超字面意义的整合,是空间整合推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网络新词的构成通常依赖人们熟悉的词汇,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彰显出旧事物与新事物的相似点,赋旧词以新义,其间无一不体现隐喻思维的机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为指导,以中英网络新词为载体,分析了隐喻在中英网络新词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提出隐喻的研究对掌握词汇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词汇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词汇教学是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二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Crice和Searl从会话含意和言语行为对隐喻进行语用分析是隐喻研究的一大突破,而Fauconnier从认知角度提出的概念整合意义对隐喻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描写和解释更深入细致。概念整合理论虽然抽象但操作性强,对认知过程分析井井有条,为我们分析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古典修辞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揭示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知思维和智能发展的奥秘。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Halliday的语法隐喻观更全面地阐释隐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隐喻思维的娴熟运用,是《围城》最吸引人的表现手法之一。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概念隐喻、认知转喻、通感隐喻进行解读,可以为理解该部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研究发现,隐喻思维展示和强化了文学作品艺术思维方式的诗性本色,使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诗性语言也促进了隐喻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学者们对它褒贬不一。虽然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是语言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但是只要仔细研究,仍能揭示该理论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和批评。论文从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连贯性、一致性等出发,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更好地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它是通过人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它的源域和目的域都是人的感觉。视觉是人类五种感知觉中最高级的一种,视觉隐喻将视觉感知的词汇从单纯的基于身体经验的视觉范畴投射到非视觉的抽象思维范畴,体现了从具体的认知域向抽象的认知域投射。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对比探讨英汉语中视觉隐喻使用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Halliday在1985年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的概念扩充为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语法隐喻的三种类型,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做级转移、类转移和性状转移的分析,认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与语篇隐喻并不都涉及级转移,提出级转移不是所有语法隐喻产生的必要条件,性状转移与类转移是概念隐喻产生的必要条件,Halliday提出的13种语法隐喻的类型是对概念隐喻的细分.该结论有助于明确语法隐喻的产生条件,加强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分析了翻译的的实质及翻译中的概念整合过程,简要介绍了四种翻译模型,并以中文古诗的英语译本为例,证实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不同文化之间高文学性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我们发现商务语篇中的隐喻在本体范围和喻体范围之间存在系统对应关系,商务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呈网络系统状态,这两个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概念隐喻在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操作方式;我们还发现商务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的化倾向性,即不同化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所存在共性和差异性以及个人的图试结构对概念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法隐喻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段,是表现诗歌意义和意境的有效方法。对比分析唐诗《登黄鹤楼》的原诗和其两种版本英译文语法隐喻手段,表明在语法隐喻理论指导下,译者能更好地解读原诗的隐喻,能更好地译出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相似文献   

17.
名词作临时物量词除了"计量"的功能,还具备丰富的语用修辞效果。名词作临时物量词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方位隐喻概念之中,并通过概念合成理论中的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把语言与认知过程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把有关职业的隐喻性描述归纳为四种主要的概念隐喻类型:生命体隐喻、旅途隐喻、竞赛隐喻和匹配隐喻。进一步分析职业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发现:除了单个概念隐喻内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系统性的映射,还可以归纳出各个隐喻的类别特征即突显属性的映射,这些突显属性通过相似性直接映射到目标域——职业这一义域中,使作为整体概念的职业的特征更加完整。职业概念隐喻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规律探讨隐喻的认知系统如何构成语言的心理基础,总结隐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表现形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积淀着文化内涵的隐喻构成了留学生掌握汉语的难点。因此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梦自1776年以来就被美国人所推崇,而中国梦是2012年提出的一个新词汇,本文对比分析中美政治演讲中中国梦和美国梦这两个概念隐喻,从历史背景和内涵意义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