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的公司治理浪潮的影响下,各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出现了彼此借鉴的局面,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前景的广泛争论。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变迁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然而,一系列治理制度安排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配套法律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产生的路径依赖约束,我国公司治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优秀治理模式的形式趋同,但远未实现功能趋同。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的公司治理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出现了彼此借鉴的局面,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前景的广泛争论。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变迁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然而,一系列治理制度安排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配套法律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产生的路径依赖约束,我国公司治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优秀治理模式的形式趋同,但远未实现功能趋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区域特殊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变迁相对迟缓,而且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比其他贫困地区更强,加上扶贫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其扶贫效率较低;同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的变迁多为强制性变迁,没有经过从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转变过程,而且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其非正式制度存在较大摩擦,使得扶贫制度变迁的适用性较低.应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制度的变迁速度;引导与鼓励诱致性制度变迁,增强制度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优化扶贫开发委托代理制度,实现“权责利”统一,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是强制性的、渐进式的和被动式的。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存在制度供给不力、带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知识存量的积累不充分和技术创新迟缓以及制度执行失范和制度间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今后会计准则变迁应注意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打破意识形态刚性、不断增加知识存量、推进技术进步、完善制度制约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模式的演进历程本质上是制度的替代、转换过程。韩国的反腐败制度经历了由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转换的复杂历程。在韩国反腐败制度变迁的历程中,收益递增、交易成本和风险不断下降、路径依赖构成了韩国反腐败制度变迁的根本逻辑。在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过程中,民主法治、民众意志的觉醒、正式制度的完善和反腐败第二行动集团的出现最终催生出满足韩国政治市场需求的反腐败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6.
国防工业"民进军"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进军”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建立军民一体国防工业基础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国防工业“民进军”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提出了国防工业“民进军”制度变迁的构想,特别是对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时机、内容与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影响制度变迁的国防工业企业产权改革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演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我国金融制度的锁定状态,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8.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我国农业改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必须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替使用才能降低变迁成本和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长期实施诱致性制度变迁,虽然后期强制性的特征有所加强,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前,应选择回应性的、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地方政府参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解决急需的强制性制度需求,使制度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制度因素有:信用制度不完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法律制度不健全,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不尽合理。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的制度路径主要应该完善产权制度,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发挥金融主体的能动性,把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和私立高校的利益诉求、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变迁从以强制性制度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诱致性制度为主;营利性私立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变迁则以诱致性制度为主,强制性制度为辅。财政资助制度的变迁为私立高校带来了经济收益,为社会带来了公共利益。借鉴其经验,中国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应当明确相关利益主体及其职责;细化并落实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相关政策,合理界定政府对其管辖范围;改善并保障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经费筹措环境。  相似文献   

11.
西部农村返贫的制度根源及市场化创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的视角来看,客观条件限制导致的交易费用偏高使西部农村经济制度均衡于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的路径依赖性是返贫的根本原因,而现有反贫制度的根本缺陷及其路径依赖性是返贫的直接原因,因此,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反贫制度创新应成为未来扶贫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进行了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是强制性的、渐进式的和被动式的。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存在制度供给不力、带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知识存量的积累不充分和技术创新迟缓以及制度执行失范和制度间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必须在政府重视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对象,采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文化力向经济力转化的过程,发现这种转化过程存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其在短期内存在着受益递增的制度绩效,但是从长远看会朝着非绩效方向发展并最终“闭锁”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因此,制度创新的重心应放在教育投入、文化网络建设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上。  相似文献   

14.
制度,就信息意义上看,等价于一种信息替换机制。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须涉及信息空隙问题。制度的外延性、内涵性缺陷的存在,使制度未能实现完全、充分的信息替换功能,由此出现制度性风险。正是此类制度性风险推动着制度不断变迁,使制度形式日趋精微化,以期完成信息更有效完全的替换。制度的外延性缺陷推动制度的外延性变迁,即制度扩展;制度的内涵性缺陷促使制度的内涵性变迁,即制度演进。制度演进是一个路径依赖和路径歧异并存,由简单粗陋到复杂精微,再到更高层次的简单粗陋的不断累进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跨国公司而言,制度变迁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从跨国公司母公司所在国的制度环境到投资子公司所在国的制度环境的变化,这是不同制度环境的自然转换;二是子公司所在国的制度环境的变化,这是同一种制度在若干时间段的变迁.双层制度变迁下的公司治理具有明显不同于单层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和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6.
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环境,尤其是对农村合作金融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可将建国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划分为彼此关联的五个阶段.重点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制度安排的结构和内容,以及获得的制度绩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分析制度变迁的特点和模型.认为制度变迁的诱因是各利益主体的寻利动机,主体是地方组织而非经济个体,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因此,农业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模型属强制性变迁,而不是诱致性变迁.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而由政府主导的中国股票市场,其制度变迁无疑是强制性成分极高。本文从发行制度、流通制度以及对外开放制度三个方面简要的分析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它明显不同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会出现制度变迁滞后于技术变迁的时滞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样存在时滞问题,但它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情况有根本性的区别。本文对强制性制度变迁下的时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组织学习,并强调适当的知识供给和有效的竞争性外部环境,对这一经济变迁过程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环境,尤其是对农村合作金融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可将建国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划分为彼此关联的五个阶段。重点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制度安排的结构和内容,以及获得的制度绩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分析制度变迁的特点和模型,认为制度变迁的诱因是各利益主体的寻利动机,主体是地方组织而非经济个体,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因此,农业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模型属强制性变迁,而不是诱致性变迁。  相似文献   

20.
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弊端及其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方式的不同,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自身存在的外部性和“搭便车”以及谈判成本高、实施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总是少于制度需求,因此强制性制度变迁占据了制度变迁的主导地位。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能较好地解决制度短缺以及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等问题,但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