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微孔发菌培养料的选择、配料、拌料、发菌等同常规。不同点是在装袋前用缝纫机在菌筒上打3行针孔,作为菌丝生长期间供应空气的微孔通道。也可在常规装袋后,待菌丝萌发时,用针在菌种层内扎孔。2.渗灌出菇菌丝发满菌袋后,用小刀纵向划3个长方形小口,每个口长20~25厘米,宽5~8厘米。注意划口时小刀不要伤菌丝。将划好口的出菇袋移入出菇房内。堆放出菇袋前先用砖垒个底盘,防止出菇时溅上泥土及其他杂物。然后一层袋一层泥,最上层要厚些,并做上水泥沟。室内一般以15米高为宜。利用泥的传水性和保水性,作为供给因菌袋出菇失水而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栽培管理要求较高,特别是子实体发育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此期的水分管理是取得高产优质的关键。下面介绍一种按子实体生长的不同时期和出菇潮次水分管理方法。 (一)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耙去老菌皮,并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温催蕾。用报纸覆盖的每天喷3~4次水,以保持报纸湿润;用地膜覆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以保持空气湿润90%左右。为保证菇蕾正常发生,此期每天要开窗通风一次,室温控制在10~14℃。经5~7天的催促,菇蕾便大量发生。 (二)当菇蕾长到1~2厘米,即进入了抑制生长时期。此时要减…  相似文献   

3.
<正>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但金针菇栽培管理要求较高,特别是子实体发育对水分的要求。现介绍几种管理方法,以供参考。保湿催蕾。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耙去老菌皮,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湿催蕾。报纸覆盖的,喷水应少量多次(每天3~4次),以保持报纸湿润;地膜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空气湿度90%左右。此期每天开窗通风1次,室温控制在10~14℃,经5~7天菇蕾便大量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过三年的试验,探索出两条段木栽培香菇增产方法。此法简单易行,且增产效果显著,被当地菇农所喜爱。其具体方法是: 一、使用30PPM的柠檬酸水溶液浸木催菇,可增产0.8~1.5倍。如果是在通常浸水之后,  相似文献   

5.
<正>菌种和季节的不适应性。如果在冬季栽培了高温型品种的平菇,会引起平菇的"不适症",主要表现为发菌缓慢,出菇迟,甚至不发菌不出菇。因此冬季栽培平菇要选择低温型的品种。同理,在春、秋平菇的生长旺季,就要选择高温型的品种。菇场环境不适致"中毒"。如选择在阴暗、通风不畅的房间,或选在不卫生的场所种菇,这些都是引起杂  相似文献   

6.
《农家之友》2003,(7):15-16
一、金福菇又称洛巴伊口蘑、大口蘑,属于高温型草生菌。以稻草、棉秆、玉米芯、甘蔗渣、野草、棉籽壳等为原料,通过堆制发酵,采用野外畦床铺料播种,覆土栽培。最适温度:菌丝25℃~30℃,子实体20℃~28℃。春季接种,60天左右出菇,生产周期130天。一次接种,当年收完,生物转化率80%~100%,产品保鲜或切片加工,内外销均可。二、秀珍菇又名环柄斗菇、袖珍菇、黄白侧耳,属于中温型木生菌。春秋两季栽培,以棉籽壳、杂木屑等为主要原料,室内外袋栽。最适温度:菌丝20℃~24℃,子实体20℃左右。接种后30~35天出菇,生  相似文献   

7.
<正>问:香菇畸形如何防治?有什么病害特点?如何防治?答:香菇的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蜡烛菇(有柄无盖)、松果菇、荔枝菇(菌盖结团无菌柄或不开伞)等畸形变异情况,这属于香菇生理性病害。预防办法:一、正确引种:栽培前必须先弄清菌种特性,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品种,合理安排接种季节,推算好预定的接种时间。二、熟悉特性:脱袋过早,菌丝未达到生理成熟,变异菇就多。菌丝生理成熟应掌握"一个  相似文献   

8.
红苕肥团催根栽培法,就是在栽苕前5~7天,选有4~5个节(长约6寸左右)的健壮苕苗,将其基部2个节用肥团包好后排放于温床内催根,当肥团上露出白根时带肥团移栽。据试验示范,红苕肥团催根栽培比直插栽植的增产25%左右,增产效果明显。现将该技术简介如下: 一、配制营养土,做好苗床。利用催根前的空闲时间,按每栽一亩红苕配备  相似文献   

9.
《农家之友》2003,(23):24-24
袋栽香菇采用注水或泡袋催菇方法,会使菌棒内的含水量过高,菌棒持续出菇时间长达15天以上,菇农长期忙于割袋膜护育菇蕾。有的催菇后长期不出菇,错过花菇培育季节,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菇场管理,摸索出一套快速催蕾方法。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问:食用菌出现木霉病时,如何防治?答:木霉俗称绿霉,不仅危害菌丝体生长阶段,也危害食用菌子实体,它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近年的平菇、鸡腿菇等生产中曾发生毁灭性的  相似文献   

11.
1.平菇。进行早秋栽培的农户进入栽培种发菌期,少数提前者已进行栽培发菌,个别的已进入出菇管理,选用的菌株(品种)均为中广温型。主要管理内容为:发菌期间严防“烧菌”的发生,尤其生料栽培时更需注意;主要措施是将菌袋平置.稍有间隔,加强夜间的通风;栽培种发菌期间应尽量使发菌室保持干燥和通风;在大气湿度居高不下的条件下,严格控制或防止链孢霉类杂菌的污染,应视为熟料发菌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有的人买回干菇却不会泡发,不仅杂质难除净,还影响口感,造成营养成份流失。这里介绍几种常见干菇的泡发方法:1、干猴头泡发:将猴头干菇放在温水中,浸透泡软,仔细洗净泥土或粘附杂质,摘去菇蒂,剪掉毛尖,用清水反复漂洗,控干水分,置于盆中备用。2、木耳泡发:用冷水(冬天可用温水)浸泡涨发,待浸泡回软后,剪去菌柄,清除杂质,再用清水泡至涨透发足可用。优质木耳的泡发率为10~12倍,差者在7倍以下。3、干香菇泡发:泡发前应挑去杂质,剪掉菇柄置于盆中,加冷水迅速清洗一遍,彻  相似文献   

13.
一、采收。及时采收,清除杂质,要求菌盖直径为1.5厘米,柄长15厘米,菇体洁白完整。 二、预煮。预煮液采用5%~7%的盐水,用柠檬酸将pH值调至4.5。煮沸后将菇体倒入并翻动,菇水比例为1:2,4分钟后将金针菇捞出,用流动水快速冷却,待温度降至15℃以下时,捞出沥干水分。  相似文献   

14.
姬菇确切称谓小平菇。姬菇的生物特性同小平菇,只是在栽培阶段的管理、菌丝发育和子实体生长阶段有所不同。姬菇的生物学特性和菌种制备可参照前文,这里着重介绍姬菇的栽培管理。一、菌种选择姬菇作为商品,客户和消费者对它的要求是:质地鲜嫩、外观整齐、味道鲜美。所以在选择菌种时应选择菇体肉厚、不脆、柄洁白,菌盖深色,口感好的品种;从管理角度上,应注意子实体畸形少、出菇不高度密集,菌丝生长旺盛、发菌快、抗杂能力强、产量高、出菇转茬快的品种;从种  相似文献   

15.
青鱼的成熟期比鲢、鳙、草亲鱼迟,而且性腺发育一般难达到Ⅳ期末的催产标准,因此,应采取催熟的办法.在催产前15~20天拉网检查亲鱼的成熟情况,及时将成熟较差的雌、雄亲鱼催熟1~3次.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6.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根据菌丝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需30 ~ 60天,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以致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 若对白灵菇采用短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做法: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可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在0~10℃环境中维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顾问》2010,(12):32-32
1.室内发菌。香菇从接种到生理成熟需60多天。接种后,应及时移入发菌室培养。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8~9层,控制室温25℃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下。接种后1~6天,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控制室温在28~30℃,此期菌袋遮光、不翻动、不通风。7~10天菌丝生长开始吃料,室温应降到26~28℃,每天通风2~3次,7天时翻第1次堆,即将堆好的菌袋上下、内外调换位置,  相似文献   

18.
—一菇房消毒 用5%的石灰水喷洒菇房墙壁和地面;若是老菇房,还应封闭门窗后用硫磺或甲醛进行熏蒸。 ——选择菌种 高温型、中温偏高温型,凤尾菇等品种均可;选用广温型(适温2~36℃)可延长产菇期,提高产量。 ——培养基合理配方 ①棉籽壳92%、草木灰和石灰粉各3%、菌丰康2%、克霉灵4袋(25克装,下同);②杂木屑26%、麦麸15%、草木灰3%、石灰粉2%、石膏粉和食糖各1%、菌丰康1.5%、克霉灵6袋;③玉米芯80%(粉碎  相似文献   

19.
一、采收、清洗、杀青。当鸡腿菇长到六七分成熟时,即菌盖紧包菌柄,菌环未松动的菇蕾期采收。用竹片刮除菇脚泥沙,清洗干净,立即放入已烧沸的食盐水(浓度5%-7%)中杀青预煮3-5分钟,以菇体中心熟透为准,捞出后迅速置入流水中冷却。  相似文献   

20.
温室平菇是冬季日光温室中采用全光照栽培管理模式.全光照培养条件下收获的平菇菇形紧凑,菌柄显著变短,菌盖颜色较深,含水量降低,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但温室平菇易发以下三种病害: 瘤盖菇:菇体发育生长缓慢,菌盖上出现颗粒或瘤状突起物.发病严重时,菌盖僵缩,菇质硬化,菇体停止生长发育.可选择中低温型品种进行栽培,加强温室保温、增温措施,控制好温室出菇温度.通常中温型品种温室出菇温度应控制在8℃以上,低温型品种应控制在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