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而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则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来源。本文运用各地区人口流动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城市化水平模型的估计,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数量对东、中部地区产生了规模不经济,对西部地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并且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实现人口在城乡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而在我国,限制和阻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制度因素,制度上的二元结构阻碍了经济二元结构一元结构的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一体化的推行意味着一场新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到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创新和改革这一牛鼻子;另一方面,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切忌盲目跃进;还要尊重农民意愿,而不可由政府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利用2013年"千村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农业转移人口跨城市职业流动对获取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受人力资本和就业层次的限制,农业转移人口跨城市职业流动的公共服务获取效应并不显著;但工作原因的职业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其享有城市公共服务的概率,相反,被动式职业流动的公共服务获取效应显著为负.另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流动也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社会现象。以前的社会流动,主要是农村人口的流动,而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之下,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流动也开始逐渐对我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现如今我国的人口流动对于我国造成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论述,旨在为相关研究,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人民公社期间,我国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人口政策,使农村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改革开始时、农村中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人口数达1亿。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进城就业一直受到了限制。宋洪远、黄华波和刘光明(2002)对改革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看,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尽管限制程度趋于减轻。彭代彦(2002(a))及彭代彦和川口雅正(2002)的分析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显着地妨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是否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呢?本文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城市外来人口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流动不可否认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盐由之路,是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流动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应保持农村人口的适度流动,并采取必要的改革与相关措施,消除消极影响,最终使农村人口流动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线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其他地区的人员大量涌入,整体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占比较大,这些流动人口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又是城市发展的推动者,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这些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参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明确这一影响,采取有效对策,促进人口的稳步流动,同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8.
从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先奇 《生产力研究》1998,(6):78-80,83
本文通过对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中国国情的分析比较认为,只要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差距,只要城市实际收入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迁移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规律;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进行了客观分析,主张顺应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流动可以划分为主体性人口流动和边缘性人口流动,边缘性人口流动是对主体性流动的补充和完善,其产生的原因是大流动环境的影响,农闲、农忙时间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边缘性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年龄在45~64岁的中老年人口。农村人口边缘性流动的主要功能: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解放和开发;大流动后区域性劳动力的一种平衡;与外部大流动环境的一种适应和对接;改变农村中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河南人口流动现状的梳理和对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发现河南人口流动存在着由外围向核心聚集、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中人口向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流动趋势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未来河南新型城镇化应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着重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  相似文献   

11.
从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互动视角出发,运用改良后的新古典经济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口流动率和常住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率受户籍政策影响较多,常住人口规模对区域内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经济发展具备经济收敛特征,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人口的合理流动。因此,应从人口与产业互动出发,实施差异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举措,并搭建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口流动顺畅通道。  相似文献   

12.
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以来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10年六普数据,对我国当前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极化特征;省际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全部就业人口,流动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高。同时,当前地区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拉动的,劳动力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人力资本开发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原因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以及对欧美及日韩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经验的借鉴,提出了中国在面对人口问题和本国的特殊国情务件下如何更好的引导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并且使他们真正的实现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促进我们经济社会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彭一娟 《城市建设》2010,(7):439-440
本文通过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原因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以及对欧美及日韩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经验的借鉴,提出了中国在面对人口问题和本国的特殊国情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引导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并且使他们真正的实现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促进我们经济社会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5年春运期间长春市与省外城市的人口迁移数据,结合GIS空间表达、自然断裂法、等级钟等方法,分析长春市人口流动的层级特征、空间格局、时序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春运期间其他城市与长春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高层级城市的组成遵循拉文斯坦的经济律,低层级城市的空间布局遵循距离律。②长春春运人口流动高度集中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其中长春人口联系的重点区域集中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且分布形态呈现出金字塔式层级分布结构。③春节前后人口流动存在差异,节前迁移城市集中化,节后迁移城市多样化和分散化。④经济律和距离律在人口迁移中起核心作用,而地理认同、适应性及部分特殊城市的特殊职能对迁移方向也存在明显影响。⑤长春市承担吉林省人口流出的门户功能。⑥百度迁徙数据在人口流动研究中具有很好的表征作用,但仍然存在偏向和缺乏个体信息等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从公共养老金制度视角探寻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动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工资差异扩大可引致城乡人口流动,使城市化水平上升;城市住宅价格则具有抑制作用,城市房价上升进而生活成本提高会阻碍城乡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为对冲城市化进程放缓态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刚性约束下,除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外,还应在持续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在城市公共养老金制度均衡条件允许下,适度提高城市养老金待遇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往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问题的研究多依据于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将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的亚当斯公平理论,用于分析农村人口流动问题,从而得知相对量的差异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仅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还要让他们感觉到回报的提高,同时要降低农村居民对城市居民付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以往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问题的研究多依据于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将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的亚当斯公平理论,用于分析农村人口流动问题.从而得知相对量的差异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仅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还要让他们感觉到回报的提高.同时要降低农村居民对城市居民付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谢睿 《经贸实践》2016,(18):12-13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利用34个城市面板数据,对人口流动、资源短缺、环境损害以及产业集聚,是否对城市经济产生约束作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多元回归,随机和固定效应检验的方法,同时采用huasman检验,确认最优化的结果,从而确定人口流动、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和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关系.研究表明:1、货运量、政府地方财政预算类收入(即社会资源)、废水处理费用与城市经济的显著性最高,并且影响较大.2、自然资源中的水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不明显.3、第二产业对于城市经济的推动大于第三产业对于城市经济的推动,中国的城市经济还是以第二产业带动为主.4、环境损害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阻力作用,但是如果环境治理费用的加大投入,实际是对于城市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