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晓晖 《当代陕西》2017,(12):15-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五个统筹"与"五个坚持"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再到邓小平,“三个代表”,“五个统筹”与“五个坚持”,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否定之否定的完整链条。作为对“三个代表”重要息想的进一步阐发、细化与深化,“五个统筹”与“五个坚持”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完全摆脱了抽象性与盲目性,是从教条、彷徨、摸索的阶段,上升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理论具体新高度的重要标志。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详尽“施工图”。  相似文献   

4.
邱中玉 《魅力中国》2011,(12):211-211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还指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达到一个新境界、新高度,我们党的事业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走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到体现“中国现代化社会运动和客观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回答了我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道路,不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那么,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它的必要前提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还指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达到一个新境界、新高度,我们党的事业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规律,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研究其认识和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脉络与理论成果,对于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前后相继的科学关系,理解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的世纪,要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道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21世纪的社会主义仍将是一个艰苦探索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这是由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由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各种现实制约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陈震 《发展》2023,(6):38-4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政治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本文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和经验启迪等方面出发,浅析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和经验启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霍墨涵 《理论观察》2022,(12):42-45
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和探索中创造了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遵循集体主义基本原则,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道德的社会主义特色。在实践过程中以丰富的社会道德建设举措,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由一般外来思潮发展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流信仰,它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变迁历程:信仰主体由少数精英到工人阶级再到社会大众的发展;信仰实践由理性到非理性再到理性的回归;信仰体系由"多元之一"到一元封闭"再到"一元主导,多元互动"的结构的变迁;社会转型的价值取向由政治倾向到经济倾向再向人本倾向的演进等。这些历史性变迁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化的演进结果。由此历史变迁,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是不断实现和接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巨大动力之一。但这一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现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探索从其萌芽走向其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王浩军 《乡镇经济》2011,2(3):15-18
江泽民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重新审视变化了的实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把握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龚上华 《杭州研究》2009,(3):120-125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省市区等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提供来源和素材。杭州形成的具有杭州特色的和谐创业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普遍性的特殊性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地方实践探索应用的又一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李敬煊、刘从德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点问题研究》,于2010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在多年研究的积极成果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诸多方面进行论述,自成体系。该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启迪人们认清现实,把握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前提应该是对当时阶段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从国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在当前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过去由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的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刻,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发生巨大偏差。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往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避免“左”的、右的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大明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在三中全会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新贡献。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固定的,千篇一律的模式。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已经一百多年了,它在各个国家的实践,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因为,社会主义要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斐 《魅力中国》2014,(27):208-20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使社会由乌托邦社会主义变成科学主义后,在新旧社会的过渡以及对于新社会的规划发展方面,仍历经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哥达纲领批判》是这一探索的新的里程碑。是我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全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发展四个方面的阐述,为无产阶级革命及建设明确了发展目标。尤其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奠定了启发性的理论基础。研究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作用方式,学会利用其特点来调节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认识霍力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