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类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影响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因素发生了新变化,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不能适应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关系的需要,必须进行变革,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政府针对危机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改革领域涉及经济、科技、产业政策及企业多个方面。韩政府的应对策略对其经济复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邓瑛 《财经科学》2012,11(11):1-1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各国普遍出现了高货币增长下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而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现象.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和现有的货币政策范式难以解释与应对,“资产型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从货币及资产价格的视角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力图厘清资产型通货膨胀的特点、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预期及货币在促成资产型通货膨胀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新的应对资产型通胀的货币政策新框架等问题.在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中的挑战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美元危机与世界货币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经济杠杆化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认为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是次贷危机、美元危机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的深层次根源;阐述了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与美元危机的区别;最后从目前次贷危机的救助措施、境外投机者力量以及"滥币陷阱"等方面分析了美元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危机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后金融危机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使用阈值协整方法扩展现有的货币需求模型,度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并进而设定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揭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为: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货币供给过剩且过剩幅度快速增加,其中名义M1过剩12.56%,名义M2过剩11.31%。2009Q3—2010Q3我国处于货币供给过剩机制下,在该机制下,央行谨慎地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相对较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在前2年为正值,在随后近3年为负值。这说明我国现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须谨慎,退出速度不宜过快。  相似文献   

6.
资本的虚拟性,使得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对资产价值的评估高度依赖于由信息形成的预期.预期的变化容易引起资产价格大幅度的波动.由于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单一市场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全面震荡,爆发金融危机.基于此,本文强调了预期在金融危机爆发和扩散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利用货币政策引导预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心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更替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更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霸权地位开始逐步下降后,会带来外围国家对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信心下降并诱发中心国储备货币信心危机的发生。从历史来看,中心国出现储备货币信心危机通常还不是货币体系更替的标志性事件,只有当中心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时,旧的国际货币体系才会到达终点。当前中国作为外围国家,应重点关注中心国美国的国债市场变化趋势,从而选择正确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货币政策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保费收入、股本融资以及银行信贷规模等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重要影响。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发现保费收入、股本融资等区域金融结构间的变量差异在统一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着非对称性,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域效应。改善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效应,提高货币政策传达的效率,需要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完善区域间巨大的金融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要素格局、贸易格局和产业格局会发生演变,同时,对后危机时代东亚经济整合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亚洲一体化进程和经济货币合作进程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为了推动亚洲区内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亚洲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历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宏观经济紧缩,这表明外源性冲击已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冲击而出现紧缩时,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依然显著,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降低利率能长期稳定提高消费增长;而货币供应量扩张仅在五个季度内能显著刺激投资增长,长期基本无效.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在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拉动内需时,应将带动国内消费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长期任务,而将提高国内投资作为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recen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n global economic adjustmen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US agriculture using a multi-country, multi-sector dynamic intertempor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endogenously modelled financial market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sis in Asia reduces not only US exports but also interest rates and the cost of intermediate inputs of production, stimulating US domestic economic activity in interest-sensitive sectors, and driving up demand for agriculture products. However, this stimulus of domestic demand may or may not offs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declining exports. JEL Classification Numbers: D58, F17, F30.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中心之间的国际竞争极为激烈,而全球金融危机将加速其格局的改变。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市场仍旧提供着全球近四分之三的金融服务,但危机之后。它们在许多市场领域的活动都明显萎缩了。新兴金融市场,尤其是亚洲.在过去几年内迅速增长,并且开始加速它们对传统金融中心的追赶步伐。北京、首尔、深圳、上海和迪拜等新兴金融中心自2007年以来国际排名迅速提高,在竞争力水平方面,首尔上升了42%,北京27%,孟买22%,上海16%。关于金融中心的未来竞争态势,我们总结出了四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一,由于既有的市场优势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伦敦、纽约、香港和新加坡等传统全球金融中心在危机后仍是全球金融的集聚地;第二,长期来看,新兴金融中心可能在建设市场环境的规模和广度方面取得成功,从而进入全球金融中心的第一集团,而此次危机可能加速这一趋势;第三,地区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可能会寄希望于市场参与者与政策制定者重新将注意力放到国内市场,然而这种优势很可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第四,良好的监管体系是金融中心的重要竞争优势,那些不遵循国际监管规则的金融中心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政治压力和指责。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bubbles that occurred in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in 1997 and 2007, as well as the 2000 dot‐com bubble of Nasdaq. It examines the profitability of technical analysis (TA) strategies generating buy and sell signals, with and without our proposed trading rul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by applying long and short strategies during the bubble formation and a short strategy after the bubble burst, it not only produces return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buy‐and‐hold strategies, but also produces greater wealth compared with TA strategies without trading rules. We conclude that these bubble detection signals help investors generate greater wealth from applying appropriate long and short moving average (MA)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4.
作为应对通货膨胀的主要宏观调控措施,货币政策历来都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视.但是,从2006年开始的本轮通货膨胀中,中国政府屡次动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消费物价指教的渐进攀升.本文从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渐进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在分析全国统一货币政策失灵机制的基础上为将来可能的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paper is based closely on the author's Y. C. Jao lecture presented to the Hong Kong Economic Association in November 1998.  相似文献   

17.
提高利率,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并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推动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这是IMF拯救东亚金融危机方案中的主要措施。左翼经济学家认为东亚金融危机只是一场流动性危机,紧缩政策只会使危机国家雪上加霜,而右翼经济学家则认为IMF拯救行动加剧了道德风险问题,使国际金融更加动荡。IMF拯救方案引发的争议正在深入,并向国际金融领域的其他层面渗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瑞典和日本两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同时遭遇金融危机。尽管危机的起因、类型、危机的演变过程以及政府救市的手段大致相同,但由于两国政府在不同的时机参与救市,进而带来不同的救市效果:瑞典在短短两年内恢复经济增长,而日本则停滞了十年。目前,各国政府正积极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回顾和反思瑞典和日本的金融危机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毅来 《经济经纬》2007,(4):128-131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这些危机的原因除了发生危机的国家的内在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与其外在的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着的巨大构造性缺陷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体系遭受重创,信贷活动萎缩,市场利率上升,实体经济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修复银行体系,美联储密集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本文对2007年以来美联储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加以梳理,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