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路径设计与创新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历程,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折射出政府强制性的制度供给,而较少反映出微观金融主体的诱致性制度需求。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为理论框架,指出由于这种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因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而容易被锁定在低效状态。最后,笔者提出,要使农村金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退出这种低效的锁定状态,必须注重对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引入,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路径依赖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丰 《农村经济》2008,1(1):95-9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之后,最终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到现在,这项制度已经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固定下来,而土地的家庭承包制也随之作为农村的基本土地产权制度固定下来.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过程,指出了土地制度变迁的未来趋势,提出了几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征地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的征地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在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征地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征地制度变迁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征地制度在其变迁中,呈现出土地附着物补偿的办法和标准没有变化、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征地权逐渐被上缴等路径依赖特征.因此,在以后的征地制度改革中,我们必须重视征地制度变革中所存在的路径依赖特征,在土地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安置补助标准和征地权的行使等方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路径依赖特征等来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及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径依赖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解决制度选择的多样性和制度演进的非绩效路径时应用到制度变强分析之的.本文首先对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简要评述、继而论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模式,然后分析了林权改革中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最后提出破解路径"闭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周密 《农村经济》2008,(4):12-14
制度的创新总有一定的风险用成本,:因此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通常具有路径依赖性.从制度变迁来看农业制度改革,会发现农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导致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从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农业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农业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邓作勇 《南方农村》2010,26(5):28-32
我国农村社会制度体系中存在着一对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核心制度,即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制度。这两个制度在法律上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但由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和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两个制度在其具体的实施中都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几乎无效的农村自治制度更是对土地的承包经营体制起不到保护和补充的作用,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的失序和落后,农村经济缺乏有效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后劲。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要使农村摆脱这种不利的发展局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治制度的建设,把利益化的政府对农村经济施加的不利影响不断缩小甚至消除。  相似文献   

7.
路径依赖与农村社保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瑜 《农业经济》2004,(7):11-13
一、从路径依赖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社会保障以地区为分界,明显划分为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拿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作一下比较,我们会发现政府在建立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始终未能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明显的财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广东省佛山市N区的"村改居"项目通过打破城乡分割、实现政经分离、将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引入农村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效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N区却仍保留了诸多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变迁的悖论可通过历史制度主义得到解释。在历史制度主义者看来,N区"村改居"的制度现状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一方面,体制锁定造成了制度依存,新制度不得不在现有的制度场域中寻找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回报递增和利益群体的博弈也使得制度始终在延续和变迁之间求得平衡。制度变迁不是简单的"效率最大化"的结果,制度场域及制度所塑造的利益群体对于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路径依赖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以杭州地区二县市(淳安县、临安县)为重点研究个案,剖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情况,力图揭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路径依赖规律,阐述影响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前瞻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解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官兵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10):38-41
本文以制度范式来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变迁。本文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决定和变迁是国家及其代理人、农户和其他城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互动的产物,其中国家的角色非常重要。农户阶层对金融资源支配权的完整与否决定了农村金融制度未来变迁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菊兰 《南方农村》2009,25(6):75-78
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总体要求是: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显著增强为“三农”服务功能。2009年2月1日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金融服务“三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足以说明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视程度。本文鉴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6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文,从多方面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本文实证分析了这一外生政策冲击对农村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放宽准入条件带来了农村金融包容程度的增加,有效改善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显著降低了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并发现:放宽准入条件通过就业、职业选择(增加个体就业)和土地经营权流转等路径影响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制度与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有效性,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低效率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有关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集中化趋势下的农村金融改革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协调发展的难题,构建分散决策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也许是局限条件下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制度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贷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农村信贷来说,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是不应被忽视的主题,文中从对项目信贷配给,信贷制度改革,自身既得利益三个方面分析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农户融资难的事实表明 ,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融资的交易费用高昂 ,难以满足农户的融资要求。本文运用信息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现有金融机构距离农户较远 ,导致其对农户融资信息成本高昂 ,以及自履约实施机制的缺乏。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 ,必须从农户缺乏抵押和担保这一硬约束出发 ,安排贴近农户的金融机构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并充分利用人际信任和自履约机制 ,从而减少金融机构和农户间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背景和现状出发,描述了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博弈分析的方法,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银监会主导的监督企业行为的治理机制不合理。利用组织行为学激励→行为→目标模型构建了一个新型治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对山西和四川12县63个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调查情况和对一些金融专家和金融工作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设计了一套衡量农村金融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这套指标体系对这63个金融机构1994、1997和1998年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金融组织空间结构是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组织发展过程的现实体现,是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与演变的结果,在组织内部和地区层面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空间结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按“自然算法”而非“经济算法”设置机构,决定机构设置的数量;并通过测算泰尔指数,论证了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结构所存在显著的地区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国设计的农村金融制度没能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较高的信息传递成本问题,致使金融机构缺乏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激励,而农村金融新政则实现了对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突破,也有效破解了金融机构和农村借贷者之间信息传递成本过高问题。制度的激励相容机制能够使经济参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追求的同时实现新政既定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