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2003,(4):42-43
“双会”期间在代表和委员们关心的诸多话题中,土地流转问题备受关注,他们认为,用法律的形式确认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农民利益的最好保障。很多人大代表谈了下一步实施土地流转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江西人大代表、宜春市市长宋晨光说:“怎么样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土地流转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还是主要是从政策上鼓励,从资金上引导扶持,从政府的服务上来做好。”人大代表刘永忠认为:“现在土地流转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更重要是一个质量问题,(要能在基本利益的基础上)给他有一个增量的利…  相似文献   

2.
一、推进土地确权,明确和强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是在维护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大原则下,通过“土地确权”,将现有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真正界定给农民个人,使每个农民成为土地的“三项”产权主体,可以合法转让、继承等。通过界定和强化农民土地产权,使土地集体产权由“共同共有”集体产权向“按份共有”集体产权转变,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南通2336住村干部的问卷调查,对南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进行了剖析,认为在现阶段农民由于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一是粮田抛荒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弃粮改菜”的创业项目特别多,而且在土地价格被低估的前提下。农民不愿流转。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流转价格应和受益方的收益长期挂钩,通过实施流转合同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双方的流转关系和权、责、利,可以帮助有意愿的农户顺利实现流转,同时设置一个和失地农民就业挂钩的补偿年限和补偿额度,也可以使处于犹豫和观望状态的农户分清利弊。尽早做出决定。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决定》的上述内容上看出,中央政府是要加大力度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村发展。然而对于土地流转,《决定》同时又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相似文献   

5.
学者评说     
《中国老区建设》2014,(4):34-34
王小映:“虚拟”承包容易损害农民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认为,土地确权是依法确认直接及于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用益物权的过程,需要确权到物(土地)和确权到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即是说要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坐落、四至、面积等。能够承包到户的土地,应当首先选择发包到户,进而确权确地到户,这也是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后农民自愿选择土地人股或统一流转的,再可以依据入股或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来“确股确利”,而“虚拟”承包往往很容易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话语权。因为,农民是自己土地的“主人”和利益获得者,只有让农民说了算数,新的改革才能成功。同时,政府应为农民的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切实支持农民维护自己应有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农村土地的价值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说“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承诺让农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么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权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则更似一针强心剂,让农民和农业投资者对土地有了更多的财富想像。  相似文献   

8.
沈锡权  傅丕毅 《发展》2002,(8):46-47
土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命根子”。近年来,浙江乡村正发生一场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契约形式,把承包的土地交付他人经营,自己进城入厂做买卖,走上一条与祖先截然不同的谋生道路。一位多年来致力于浙江农村经济发展调研的专家指出,土地使用权流转不仅对进一步改变这个省的产业格局、实现现代化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股票田”2001年初,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沿袭千百年农民交“皇粮”的传统。在这个改革推动下,浙江各地适时加快了土地…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转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增加农民的财产权收益。经过30年的发展,土地流转形成了各种模式,广西金穗农业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其金稳土地流转模式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文章通过对其模式研究分析,认为其二次承包经营型、龙头企业+大户基地型对推进土地流转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并提出了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建设、土地确认、以地养老等推动土地流转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方青 《广西经济》2009,(4):44-45
一、土地流转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些乡镇政府没有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大局来认识。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三怕”:一是部分农民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因此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业主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业主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非农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土地规模经营涉及的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中的农民宅基地流转。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该文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农民的集体土地终极所有权,实行城乡统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华网消息 农业部日前发出的《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通知》指出,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迫切需要加强管理和服务,以防止发生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改变土地用途出现“非农化”与“非粮化”以及流转不规范引发纠纷等问题。农业部还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规程,抓紧制定规范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争取尽早使用由省级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地区农民不再以土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来源。随着外出打工、经商农民的增加,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土地流转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较好地解决了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侵犯承包户利益、掠夺式土地经营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江建辉 《乡镇经济》2004,(3):33-33,4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一贯政策精神的进一步明确和重申。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是现阶段农民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多渠道增加收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有效办法。这是农民首先创造与实践的,是对  相似文献   

15.
10月20日,新华社全文刊发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为世界瞩目的改革方案,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最为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媒体普遍聚焦的农村“新土改”。“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等条款令人瞩目……”,条条目目中无不表明农民的土地物权中的流转权被部分承认和可以部分获得流转权收益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6.
集体建设土地参与流转的可行性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权利的流转,一般是指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更多地表现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土地是公有制,这种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可以流转,而集体土地必须经过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方能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情况带来了种种弊端,如不妥善解决,不及早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当前,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相对禁锢的土地政策,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却遭遇“两难”:一方面是“老人农业”、粗放经营,相当部分农民对一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弃之不愿、用之无心”;另一方面是土地难以顺畅流转,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举步维艰。土地要素怎样才能得到激活,统筹城乡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日前,我们针对江津区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一些成功做法进行了深人调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作为中国农业农村最基础的产出要素,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就业需求,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增强社会保障等多种用途。基于山东省422份调研数据,通过Heckman模型阐明了农民分化、代际差异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分化对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更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根据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分化程度、不同代际差异的农民提出了精准性建议,以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些农民在小城镇或城市务工,获得稳定的收入,他们的土地大部分通过流转给种植能手来种,使流转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过去流转形式是无偿的,现在则无偿、有偿两者兼有。过去由于流转的土地主要是粮田,种粮大户经营效益较差,所以流转的土地使用权价值不高,有的地方有些年份还出现了“无偿”和“倒贴”流转现象。不少地方为了鼓励种粮大户多经营土地,不得不采取政府村集体间接扶…  相似文献   

20.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努力提高集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举峰 《发展》2008,(6):37-37
一、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土地流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确立和巩固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农户的生计不再主要维系于农业,不少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有的务工.有的经商,已经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数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无力从事土地经营和管理,使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特别是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以至放弃田地,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甚至使土地撂荒,浪费资源,影响农村发展。“人动”是“地动”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为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创造了条件。只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